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太陽能與核電


反核人士的一個極大迷思就是認為發展再生能源可以取代核能,上週在中華經濟研究院舉辦的“台日綠色能源研討會”中就出現這種論調。

以太陽能為例,目前政府目標是在2030年完成“百萬屋頂”大計在全國1/3屋頂裝設光電板,裝置容量將達3100 MW。有人當場指出增設電廠都是因為夏日尖峰電力不足,但太陽能在夏日中午尖峰用量高時威力最大,裝置容量3100MW大於核四兩部機總裝置容量的2700 MW,完全足以取代核四,所以核四不必蓋。

聽來十分有道理,但容我們檢視一下當日會議中的一張投影片,該投影片顯示由目前到2030年台灣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及發電度數(工研院綠能所資料)





由該表可看出到2030年太陽能裝置容量達3100 MW時,每年發電度數為39億度,核四兩部機每年發電度數為200億度2030年時太陽能裝置容量超過核四但因其容量因素只有15%,全年發電量只有核四1/5太陽下山後,晚間用電太陽能可就無用武之地,非靠核能、火力不可了。

目前核一、二、三每年發電400億度,均為無碳能源,依目前規劃三座核電廠到2025年全數除役,在其5年之後的2030年“百萬屋頂”大計完工後,每年發電39億度,還不到目前核能發電的1/10,台灣“減碳”實在前途堪慮。

其實真正的問題是目前到2030年只有17年,台灣從北到南真的會有1/3的屋頂都裝設太陽能板嗎?個人持保留態度。

另外再算一下經濟帳:在目前全球太陽能產能超過需求量2倍,極為供過於求的情勢下(全球700家廠商倒閉500),裝置成本仍高於US$2/Wp。裝置3100 MW成本為台幣1800億元核四建廠成本約3000億元每年發電200億度,可運轉40太陽能每年發電不到40億度,假設可運轉20年,則太陽能每度電固定成本為“極為昂貴”的核四每度電固定成本的6當然太陽能無需燃料成本,但核電運轉成本(包含燃料及除役成本)也極低廉,太陽能要與核能及燃煤電廠競爭仍有漫漫長路。

當日又看到一張“水淹圓山飯店”圖片。依該圖顯示2080年海水將上昇至少50公尺,較聯合國IPCC報告預估2100年海水平均上昇40公分誇張100倍,是個人擔憂這類極端暖化威脅論的錯誤認知對我國各界及政府政策造成惡劣影響的另一佐證。





對海水上昇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延伸閱讀的兩篇文章。

延伸閱讀



1 則留言:

  1. 姑且不論未來廣設太陽能板後實際能發多少電 但很多人想拿不可能作為基載電力的太陽能風力取代核能根本就是對電力系統的不了解 實在是當下很奇怪的風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