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立委候選人的能源政策
本篇發表於風傳媒:觀點投書:立委候選人的能源政策
今日報載新北市第一選區四位候選人的能源政策。核一廠及林口燃煤電廠都位於新北市第一選區,該選立區立委候選人對選民關心的能源政策紛紛表態。
國民黨候選人吳育昇認為能源政策的關鍵在儲能,因不穩定的風力、太陽能只有在儲能科技有所突破後才能大量發展。民進當候選人呂孫綾認為電力市場長期被台電壟斷,推動電力自由化,鼓勵綠能產業以取代核能才是正途。樹黨候選人蘇通達認為廢核和減碳是全球趨勢,鼓勵民宅與工廠自行發電以解決缺電問題。無黨籍候選人陳立基主張大力發展綠電,因為民間其實很願意開發綠電,但政府因經費受限多所限制,導致綠電發展牛步。
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陳建仁裝迷糊
昨日副總統候選人辯論時,民進黨陳建仁吹噓在建大潭發電廠時, 原預算4000億元,民進黨以1000億元完工, 省下3000億元。建一個大潭電廠省下的錢足夠蓋一個核四廠, 不有點奇怪嗎?原來陳建仁馮京變馬涼, 將購天然氣預算和建廠預算混為一談。經濟部早有澄清(詳連接)。 真不知民進黨是真不懂還是裝迷糊。
https://tw.news.yahoo.com/ blogs/gov-press/ 經濟部澄清媒體報導大潭電廠國民黨規劃4千億元之說明- 072437261.html
https://tw.news.yahoo.com/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台灣的大麻煩-INDC(國家自願減碳承諾)
本篇發表於風傳媒:觀點投書:台灣的大麻煩-INDC(國家自願減碳承諾)
本月COP21會後公布的巴黎協定有幾個重點。其中對台灣影響深遠有二:一為INDC,二為每五年檢討減碳成效的機制。
何謂INDC?INDC是〝Intented Natianal Determined Contribution〞,是每個國家的〝自願減碳目標〞,是每個國家在COP21會議前向聯合國提出的減碳承諾。請注意,這次的減碳目標是由下而上的〝自願〞減碳目標,與京都議定書由上而下〝規定〞減碳目標精神完全不同。
由下而上的〝自願〞減碳承諾比較合理。因為每個國家理應對本身碳排及未來減碳潛力最為了解。在考量本國減碳能力後再提出的減碳目標理應可以達成。自己承諾的減碳目標如果達不到,不但難以自圓其說,也將成為國際笑柄,不用說隨之而來排山倒海的國際壓力了。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巴黎協定與總統大選
本篇發表於風傳媒:觀點投書:巴黎協定與總統大選
上週六COP21 (簽約國第21次會議)在經過兩週激烈辯論後終於達成“巴黎協定”,規範全球各國減碳目標以達成全球溫昇不超過2℃的目標。通過巴黎協定當然是大事,為達到溫昇不超過2℃,各國必須大量降低碳排,衝擊最大的就是各國能源結構。台灣正值總統大選,能源政策攸關國計民生,本應為大選重要議題,但兩黨都不敢嚴肅面對。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陳立誠退休感言
本人將於明天正式退休,揮別近40年之職業生涯。三十多年前回國工作,到今日正是一代人的歲月。
當年的台灣和今日台灣差別極大,當年全國上下一心“拚經濟”,造就台灣經濟奇蹟。30年前台灣國民所得3000美元,今日接近23000美元。但如仔細檢視,絕大部份的進步是在前15年,最近15年可說是原地踏步。但全球過去十年進步很大,在全球競技場中,台灣正是處於“不進則退”的危險情況。
當年的台灣和今日台灣差別極大,當年全國上下一心“拚經濟”,造就台灣經濟奇蹟。30年前台灣國民所得3000美元,今日接近23000美元。但如仔細檢視,絕大部份的進步是在前15年,最近15年可說是原地踏步。但全球過去十年進步很大,在全球競技場中,台灣正是處於“不進則退”的危險情況。
為何近十年來台灣發展遠遠落後世界許多國家?個人深深覺得台灣是患了“環保癌”。極端民粹環保團體人數雖只佔社會極小部份,但其“影響力”可說是巨大無比,無遠弗屆。一切事務環保掛帥,環保口號所向披靡,無人敢纓其鋒。整個社會、全體人民為民粹環保運動所綁架。這種現象並非個人偏見,社會上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兩週前馬總統訪問台積電時,張忠謀董事長就指出國內環保抗爭及缺電為台積電兩大隱憂。台積電本周宣布在大陸南京設廠,恐與此一憂慮脫不了關係。
個人職業生涯多半從事電力事業,今日環保團體反核(核災/核廢)、反煤(暖化/空污)對國安已造成重大影響。能源/電力是何等重要的國家大事,個人實不忍見台灣為環保團體所戕害,在退休之後仍將推廣正確能源知識貢獻薄力。
個人也在此感謝全體吉興同仁多年來的敬業精神。吉興公司為行政院孫前院長所創立,目的在引進國外尖端火力發電技術,為國內經濟發展奠定穩固基礎。同仁應自豪於對台灣三十年來的經濟發展有極正面積極的貢獻。希望大家謹守岡位,為國家社會繼續貢獻心力。
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英國能源政策值得學習嗎?
歐洲人很喜歡指導台灣能源政策,很不吝於對台灣的能源政策說三道四。前不久寫了一篇“台灣應照抄德國能源政策嗎?”指出德國能源政策實不足法,本篇檢討英國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的後果。
先討論供給面:2004年英國電力總裝置容量為7800萬瓩(78GW),2014年增加為9500萬瓩(95GW)。表面上看起來增加了17GW的裝置容量,但實際上可穩定供電的核能及火力發電減少了1500萬瓩(15GW)。再生能源大量增加,其中又以不穩定的風力發電增加最多,目前風力發電裝置容量約為1300萬瓩(13GW)。英國有條件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的原因之一是英國電網與歐洲電網連結。
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
陳立誠三本著作介紹- You Tube
月前曾受秀威資訊邀約錄製You Tube介紹個人近年出版的三本能源/氣候/核能相關書籍。片長五分鐘,有興趣的讀者不妨點閱。三本書資訊列於延伸閱讀,其中「沒人敢說的事實」一書可免費下載。
延伸悅讀
2015年12月1日 星期二
核能宣導常設機構
認知決定行動,錯誤認知導致錯誤行動。在民主社會,全民錯誤認知會引導政府採取錯誤政策。
所謂民主政治就是“西瓜偎大邊”。政治人物追求的是選票。各類議題不問是非,只問風向,討好選民。追求社會最大公約數本來就是民主社會的“真諦”。社會實在太複雜,議題種類太多。議題也有難有易,有些議題本身並不十分困難,選民有不同選擇常因“信念”不同,宗教信仰常為重要因素,以美國而言,“墮胎合法化”、“同性戀婚姻”都屬此類。
有些問題,十分複雜,非專業人士很難窺其全貌。以台灣而言,“健保”、“能源”均屬此類。討論複雜議題最容易產生“瞎子摸象”現象。許多自以為是專家的外行人,很容易“以管窺天”。掌握了很小範圍的知識,就以為完全了解該議題。能源議題尤其是其中顯例。複雜議題要考慮的面相很廣,最重要的是在各種考慮因素中有所取捨,取其“平衡”。這就是為何許多人指出能源議題不是是非題,而是選擇題。在通盤考量台灣能源選項後,了解台灣能源形勢的專業人士無不認為“核能”是台灣整體能源拼圖中不可或缺的一塊。台灣能源拼圖中若缺了“核能”絕對會發生大問題,這是許多民眾所不了解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