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9日 星期四

由7500億液化天然氣採購案談起


本文發布於風傳媒:由7500億液化天然氣採購案談起
http://www.storm.mg/article/463653

近日離岸風電招標造成9000億元損失佔據媒體大幅版面,使大家忽略了另一個重要能源新聞:上個月中油與美國cheniere公司簽署液化天然氣採購前約(HOA),合約25年,每年向美國採購200萬噸液化天然氣,總採購金額約250億美元(相當7500億台幣),據稱此合約可減少台美貿易逆差。7500億元是天文數字,以台灣2300萬人計,每人負擔33000元,3口之家負擔10萬元,是極大的採購案,但無人聞問。


當然每年10億美金(300億台幣)的燃料採購,在營業額上兆元的中油看來並不是什麼大數字,但因蔡政府在2025年要將天然氣發電佔比昇為50%,個人對液化天然氣採購就極為關注。

每年進口200萬噸液化天然氣約可發電145億度,以10億美元採購相當於每MBTU(百萬英熱單位)10美元。在美國原產地目前每MBTU約3美元,台灣使用天然氣發電的燃料成本較美國高3倍,知道的國人恐怕不多。以每MBTU10美元計算,燃氣發電每度電發電成本約2.5元,與去年燃煤發電每度電成本1.35元計算,每度電成本高出1.15元。

據報載未來向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價格將與美國天然氣指標Henry Hub(HH)連動而不是與國際油價連動。但我國大部分液化天燃氣仍由卡達、印尼、馬來西亞等國進口,氣價仍與油價掛勾。2012年到2016年5年間,因國際油價高漲,液化天然氣價格也水漲船高,該5年燃氣發電平均每度電成本較燃煤發電高出1.9元。去年國際油價大跌,氣電與煤電每度電價差縮小,但在燃氣電廠運轉壽命30年間,無人可保證油價持價低迷,長期而言,氣電每度較煤電高1.5元,可能是較保守的估計。

5年前逼迫燃煤電廠降載等事件尚未發生前,燃燃發電每年可提供900億度電。這幾年大林、林口五部燃煤機組陸續完工,2025年深澳燃煤機機組也將加入運轉,這些新機組每年可提供350億電,換句話說若現有燃煤機組未遭提前除役,加上新的燃煤機組,煤電每年發電可達1250億度,約為2025年用電2500億度(預估)之50%。政府目標在2025年將煤電占比降為30%,表示煤電將由1250億度降為750億度,減少的500億度,將由氣電取代。

依上述保守估計煤電氣電每度成本相差1.5元計算,以氣電取代煤電的成本每年將達750億元與以離岸風電取代核電增加的發電成本相當。但目前社會注意力都集中於核電、風電,很少人知道蔡政府以氣電取代煤電的政策造成的傷害未遑多讓。

反核是民進黨神主牌,許多綠營人士說不定還真情願每年增加750億元,以風電取代核電。但以氣電取代煤電與非核何干?以氣電取代煤電的最主要原因是為了減碳以對抗全球暖化,綠營人士及全國人民真的為了所謂抗暖而支持蔡政府每年增加750億成本,以氣電取代煤電的政策?

個人深表懷疑。

2 則留言:

  1. 現在是2020年了,自2019年天然氣價格持續下跌,亞洲每百萬英熱單位已接近4美元,中油來自美國之氣源,其價格採與美國Henry Hub (HH)價格連動,而Henry Hub的價格目前已低至2美元。
    如果照這篇文章的算法"以每MBTU10美元計算,燃氣發電每度電發電成本約2.5元"
    那每MBTU 4美元的燃氣發電每度電成本恐怕已跟作者認知的燃煤成本相差無幾,甚至更低了。
    天然氣價格未來也許還會有波動,但長期30年的趨勢下來,如果開採技術不斷進步,加上再生能源技術提升而壓縮天然氣的需求。天然氣的成本會漲多少?就經濟層面來看,似乎不需執著反對。

    回覆刪除
    回覆
    1. 2019 油氣價下跌主因為中美貿易戰,今年更不用說了,是因為冠狀病毒,但這些突發事件會年年發生,永遠壓低油氣價嗎?液化天然氣瓶頸不是天然氣供應而是基礎建設,液化設施及輸出港之建設經費及時程高於長於核電廠。近年液化天然氣氣價低迷,基礎建設不划算,全球已全面停擺,但全球液化天然氣用量年年上升,據估計5-10年將面臨嚴重輸出瓶頸,正是台灣用氣發電占比50%之際。氣價在十年間可由每mBTU20美元跌至4美元,焉知漲回速度是否一樣快。電廠壽命30-40年,何人可保證油氣價在未來30-40年永遠低迷?油氣價格波動極大,煤炭不但價廉也遠為穩定,單由經濟面就不應大量依賴氣電。
      氣電更嚴重的問題是供應安全,夏天安全存量只有7天,燃煤45天。
      為何日、韓等液化天然氣進口國不敢將全國電力押寶氣電,我國也應深思。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