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發展中的科學 - 氣候科學



電影“明天過後”是一部描繪氣候變化造成人類災難的片子,描述因全球暖化、天氣驟變,紐約成了冰天雪地其實這部片子的背境如果移到倫敦或巴黎可能更合適,因為高爾大作“不願面對的真相”中就曾為倫敦及巴黎描繪出極為暗淡悲慘的前景。

依百年來的氣候科學家的共識,位於大西洋東側的西歐之所以在冬天遠較位於同緯度位於大西洋西側的加拿大為溫暖原因在於“大西洋輸送帶”。所謂大西洋輸送帶就是墨西哥灣流攜帶溫暖的熱帶海水流經美國東南;再穿越整個大西洋直達歐洲。歐洲之所以保持溫暖是因為墨西哥灣流抵達歐洲後會加熱空氣而使西歐保持溫暖。


科學家認為大西洋輸送帶在西歐外海釋出熱量及水氣後一方面因為海水變冷,一方面因塩分增加,使其比重增加而沉入海底,此種海洋動力造成“大西洋輸送帶”的繼續運作,使西歐保持溫暖。

極端暖化威脅論者的論點是北極洋融冰後的淡水會沖淡大西洋輸送帶塩分濃度及比重使其無法沉入海底,因失去海洋動力而使大西洋輸送帶中斷,墨西哥灣流無法到達西歐。失去了墨西哥灣流帶來的熱量,西歐天氣就會變為酷寒,不適人類居住。

此一大西洋輸送帶為西歐帶來熱量的理論言之成理,個人也一直以為這是科學界“共識”。

上月(5)科學人雜誌“灣流效應”一文都卻對西歐氣候溫暖提出了三種完全不同的解釋機制。(詳下2摘自科學人)








這三種理論有“噴流論”、“盛行風論”及“壓力系統論”三者都大幅修正以往的“大西洋輸送帶”理論。這三種理論到底何者正確尚無定論但重點在於研讀各種理論後個人深深的感覺氣候科學實在是個剛發展的科學,人類對氣候的了解恐怕也是皮毛而已。


以“大西洋輸送帶”這種原以為十分成熟的理論都有很大的修正空間,表示人類對大自然的了解實為膚淺。

另外一個全球氣候現象中眾人所熟知的聖嬰現象----太平洋東西洋流水溫高低有3-7年的循環性變化對環太平洋國家的氣候影響極大,造成洪水乾旱漁獲農產的極大變化,影響極多人民生計

但就算這種地球上影響人類一等一重要的聖嬰現象,目前電腦模擬都無法預測其下一次循環週期,可見電腦模擬氣候的能耐實為有限

對大自然的了解既然還如此膚淺但人類還依然建立各種氣候模型來推測百年後的溫昇及氣候變化不是太自不量力了嗎?許多政府因毫無判別能力,全然相信這些氣候模型的預測,據以制定各種能源政策,恐也應放慢腳步,三思後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