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布於風傳媒:增加綠電,備轉容量巨幅上升
九月初在「第四十屆中華民國電力工程研討會暨第十六屆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上,特別安排「台灣電網供電裕度探討」論壇,並提出了四大建言。
第一,台電公布可調度的發電餘裕時,應將現行備轉容量率(%)改為備轉容量值(MW)。
第二,台電現行供電裕度以「每日」用電量的尖峰來呈現,宜改以每小時統計較能即時顯示電力系統當下狀況。
第三,不需追求過高的備轉與備用容量,因備用及備轉容量需付出經濟代價 ,包含增加建廠投資費用與輔助服務費用等。
第四,因應再生能源發展,應配置不同反應速度的備轉機組。
第一,台電公布可調度的發電餘裕時,應將現行備轉容量率(%)改為備轉容量值(MW)。
第二,台電現行供電裕度以「每日」用電量的尖峰來呈現,宜改以每小時統計較能即時顯示電力系統當下狀況。
第三,不需追求過高的備轉與備用容量,因備用及備轉容量需付出經濟代價 ,包含增加建廠投資費用與輔助服務費用等。
第四,因應再生能源發展,應配置不同反應速度的備轉機組。
針對第一項建言,台電目前每日公布五種供電燈號,綠燈、黃燈、橘燈是以備轉容量率(%)表示,真正嚴重的紅燈及黑燈本來就以備轉容量值(MW)表示。個人看不出前三種燈號也改為以備轉容量值(MW)表示有何特別好處?其實全年備用容量率與全年可能停電時數直接相關,全球各國都以百分比表示有其特殊意義。
針對第二項建言,其實台電每天供電資訊在其網站上每15分鐘更新,有興趣者可隨時上網得知最新供電情資,豈不是較每小時更新更佳?
其實第一、二項建言雖並不十分重要。本文討論重點其實是第三及第四項建言。
第三項建言由成本角度考量,指出因備用及備轉容量需付出經濟代價 ,包含增加建廠投資費用與輔助服務費用等,不需追求過高的備轉與備用容量,本人十分贊同。
第四項建言是配合政府大力推動綠能所提出,但政府大力發展不穩定的綠能,一定會導致備用及備轉容量大幅上升,與第三項建言嚴重抵觸,該論壇何不明確點出?
電力系統中有備轉機組的目的是避免當運轉中機組發生狀況無法正常供電時發生供電缺口,啓動備轉機組是為了補上用電缺口。但系統中不論火力或核能機組故障機率都很低,所以備轉機組不用太多。綠能就完全不同,光電或風電都是靠天吃飯,沒有陽光或刮風時,裝置了再多的綠電都派不上用場,表面上裝置容量很高,但都派不上用場,所以提高電力系統中綠電佔比,備用機組就要大幅增加。
吾人可比較目前電力系統的備用容量與綠電大量增加後的備用容量。政府目前將年度備用容量率減5%作為每天備轉容量率目標,所以每年備用容量增加每天備轉容量也必然隨之增加。
以2018年為例,因好幾部大型火力機組完工商轉,電力系統總裝置容量成長為44.5GW,尖峰用電37GW,備用容量7.5GW,備用容量率20%。
能源局近日公布預計2025年台電電力系統所有機組合計69GW,再生能源供電20%,
依政府規劃,2025年光電占20GW,風電約7GW,不穩定的緑電裝置容量27GW,占系統裝置容量40%,但因發電能力受限,只能提供20%電力。
要計算2025年電力系統的的備用容量,要先預估2025年的尖峰用電。依經濟部預估每年尖峰電力成長1.8%,2025年尖峰用電將較2018年成長13.3%成為42GW。若電力系統總裝置容量為69GW表示備用容量為27GW,備用容量率高達64%。
誠如論壇第三項建議指出「因備用及備轉容量需付出經濟代價 ,包含增加建廠投資費用與輔助服務費用等」,因而建議「不需追求過高的備轉與備用容量」。但因綠電天生供電能力受限,增加綠電裝置容量必將增加備用及備轉容量,很可惜該論壇沒有針對綠電佔比太高提出建言。
德國的能源轉型政策是蔡政府的標竿,但德國因大力發展綠能,電力備用容量率超過100%的事實蔡政府就隠暪不說。六年後全民將因為蔡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因昂貴的綠電及備用容量大幅增加,每年付出2500億元的代價,蔡政府更是噤若寒蟬絶口不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