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報端經常都有鼓吹碳中和的文章。但許多作者對能源知識貧乏, 提出的高見實在很有問題。今天報紙有一篇破壞性創新 蔡應宣示碳中和雄心作者大力鼓吹電動機車,文中說「 想像卅年後台灣一千兩百萬輛機車汰換為電動車的減碳及環境效益有 多大」。真的嗎?
個人在數年前有篇文章討論電動機車減碳效益,轉貼如下:
此外,許多人以為電動機車是無碳排的交通工具,也是極大的誤解。 機車電池不用充電嗎? 如果電池充的電是由燃煤電廠提供,實在減不了多少碳。 如其由核能電廠提供才是真正的無碳交通工具。 依目前台灣電力配比,電動機車碳排約為一般機車之半, 如果全國1300萬輛機車全部換成電動機車(成本數千億), 大約可減碳1%。減碳效益實屬有限。
該文也說「各國全力發展氫能,列為無碳能源, 而我政府能源政策為避免影響現有再生能源市場, 鮮少見到氫能規劃,使減碳工具少了一個最重要的選項。」真的嗎?
全球國家殊少發展氫能,原因如下:發展氫能是為了取代汽油車, 但氫氣車與電動車相較並没有什麼優勢。自然界沒有氫礦, 氫氣是工業產品。目前全球氫氣90% 是以化學反應由化石原料製造,製造過程有大量碳排。 以此方式製氫供氫氣車燃料電池使用,毫無減碳效益。
若以電解水製氫,而電力來源為無碳之綠電,再供氫氣車使用, 才真有減碳效益。 但問題是電解水製氫之成本高於化學製氫3倍以上, 這就是為何全球90%是化學製氫。更可笑的是以電力電解水製氫, 再提供給燃料電池產生電力提供氫氣車馬達動力, 不是繞一大圈多此一舉。 何不將原本用來電解水的電力直接充電給電動車鋰電池, 再提供電動車馬達電力?
氫氣車並不是什麼好主意,所以各國都全力發展電動車, 很少人發展氫氧事。氫能並不是什麼減碳最重要選項。
給政府提供建言前,實應先了解科學事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