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6日 星期六

塞車與減碳

本篇發表於風傳媒:觀點投書:塞車與減碳

個人平均每週兩次行駛復興北路。兩、三個月前就發現道路施工,縮減車道,塞車情況嚴重。一直以為是下水道或其他管線工程,塞車只是暫時,施工過後情況就會改善,恢復正常。

前兩天閱報才發現施工的並不是什麼管線工程,而是市政府建設所謂〝三橫三縱〞的自行車道。台北市政府為推行節能減碳,鼓勵市民騎自行車,非常大手筆的推行擴大自行車道計劃。不惜縮減汽機車道,也要拓寬〝自行車道〞。

所謂三橫是南京東西路、仁愛路及信義路。三縱是中山北路,松江/新生南與復興南北路。去年已有些路段陸續完工。

節能減碳是時髦口號。北市府在今年(2016年)要舉辦世界自行車城市大會,總要做出一些成績讓各國人士〝驚艷〞,三橫三縱就是主要樣板。

減碳當然重要。但減碳要有方法減少私家轎車最好的辦法就是推廣公共交通工具捷運當然是首選,其次就是公車。以自行車取代私家車並不是什麼好主意。

據報載,為增加自行車道,縮減汽機車道已造成交通事故增加。此外塞車不但增加全體市民痛苦及〝時間成本〞,更會增加汽車碳排。因為汽車以定速行駛效率高,碳排少因塞車而開開停停,同樣里程碳排一定增加。此類無厘頭政策在郝市長時代已經實驗失敗。為何柯市長不知汲取前人失敗教訓,非要再嚐一次市民怨聲載道的苦果,也令人不解。

其實此次台北為了拓寛自行車道造成車禍增加與塞車現象有更深刻的教訓。

聯合國大力鼓吹減碳,自行車也是其鼓勵項目之一。但減碳的好處是在遙遠的未來減少溫昇,但當代人會立即嘗到能源漲價的苦果。所以聯合國在推廣減碳措施時非常強調其〝附帶利益〞(Co-Benefit),因為許多附帶利益可立即實現。

聯合國2014年發布的IPCCAR5報告中,對推廣自行車強調的附帶利益是〝減少車禍〞及〝減少塞車〞。在AR5報告中指出在2010年美國因為塞車造成的損失高達1000億美元,佔美國GDP0.7%,在英國塞車損失佔GDP1.2%,在中國北京造成的損失佔GDP3.3%-5.3%。聯合國推廣自行車減碳最重要的附帶利益就是〝減少塞車〞。但反觀台北經驗,增加自行車道的後果竟然是〝塞車〞,造成GDP損失,與聯合國報告所強調的附帶利益完全背道而馳。

許多人垢病IPCC報告不中立,過份強調碳排損失,大力強調減碳好處。此次台北減碳造成塞車,也頗能証明IPCC報告不但不中立,其立論也有許多問題。大家不應奉為〝聖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