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綠建築與微動能-天下報導討論(4)


本篇檢討天下減碳專刊中推介的一些減碳手段。

1.      綠建築

天下記者訪問了德國波特洛普(Bottrop)鎮,因為該鎮可作為〝能源轉型〞的表率。文章由訪問該鎮一幢新翻新的大樓開始,聲稱該樓為德國第一幢「Plus Building」-〝發電高於耗電〞的建築。但環保人士歌頌不己的"零能源建築"其實不見得是什麼好主意,IPCC AR5報告承認:零能源建築在技術上可行,但就成本及環保而言不見得是最有的解答(not always be the most cost and enviromentally effective solution)


但個人注意到這幢大樓的太陽能不是一般固定式的大陽能板,而是要馬達趨動可隨日光轉向的太陽能板,就知道其價格一定極為〝高貴〞。台灣目前除極少數不惜成本的商業大樓,為了宣傳而裝設〝追日〞的太陽能板外,一般住家及辦公大樓都是使用固定式太陽能板。2015年能源局收購屋頂太陽能每度價格約7元,接近台電電價的2.5倍,加裝〝追日〞設備的太陽能發電成本更不必提了。

如前述,要建造〝綠建築〞並不困難,台大校園老早就有示範綠建築,各種節能產能設施一應俱全。但為什麼很難推廣?很簡單,造價十分昂貴,所節省的能源及碳排完全無法回本。

以波特洛普為例,天下報導該鎮已投資2.9億歐元(105億台幣)大幅更新舊建築,減少十萬公噸碳排,表示減少每噸碳排固定成本為10萬台幣。假設這是每年減少碳排量,再假設舊電築可再使用30年,則減少每噸碳排成本也要台幣3000元,較歐洲碳排交易市場每噸碳7歐元(250元台幣)高了不止十倍,決不是一般台灣人民願意負擔的

能源局目前推廣綠電收購,購買綠電每度加收1.06元。假設購買的綠電取代碳排最多的煤電(每度電碳排0.9公斤),表示減少每噸碳排成本為1200元,但全國極少家庭參與了購買綠電計劃

2.      微動能

文中提及一些將〝微小動能〞轉價為電能的說法也令人忍悛不住。所謂微小動能是指〝轉動門把〞及〝調整電燈旋鈕〞的動作,但這能發多少電呢?

以在健身房騎車為例,一般人大汗淋漓騎車的功率每小時約60W,表示騎車每小時可發60wh的電。騎車一整天(8小時)可發電480wh,不到半度電(每度電為1000wh)。試問〝微小動能〞能和騎車的動能相比嗎?收集〝微小動能〞真有多大意義呢?不要忘了目前每度電售價為2.8元台幣,騎車一整天的〝能源收入〞是1.4元。

人類文明近200年來突飛猛進的主因就是人類掌握了科學知識,架駁了廉價化石能源為人類服務。今日許多環保人士要倒退到工業革命前,以〝人力〞〝獸力〞提供能源的思維也令人百思不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