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4日 星期三

誠實面對2050年淨零碳排無解的事實

 

本文發布於風傳媒:誠實面對2050年淨零碳排無解的事實

https://www.storm.mg/article/4656431

淨零碳排成了全球顯學,媒體用心良苦,經常以大量篇幅討論台灣減碳展望及各種減碳手段。

但細考各界評估,不要說2050淨零排放不可能達成,就是2030年較基準年減碳20%都困難重重。蔡總統對此心知肚明,在面對李遠哲院長詰問時,情急之餘,也難得說了真話:「2024年之後不干我的事」。李遠哲近日感嘆「2050淨零是不可能,年輕人都被騙了」,也不是沒有來由。但問題是蔡總統對淨零碳排固然無解,李遠哲有解嗎?

蔡英文與李遠哲都如此清楚明白的表示2050淨零決不可行,但個人深為詫異者為:極多學者仍然死抱淨零目標不放,提出各種「建言」,好像只要依照其建議,減碳目標唾手可得。國發會於三月底提出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圖,並承諾在年底前將公布關鍵策略的細部方案,但現在已經12月,仍然不見蹤影。窮政府各部會之力,絞盡腦汁都提不出可行的淨零方案,這些學者真以為自己有什麼獨家偏方可解政府燃眉之急?


全球第一個減碳協議「京都議定書」於1997年提出,25年來,能說全球沒有努力減碳嗎?但結果是目前全球碳排是25年前的一倍。原因何在?歐美等已開發國家人均能源使用量很大,當然有減碳空間。但全球多數人口都居住於開發中國家,人均能源使用量很低,為了經濟成長,人均能源使用量年年增加,碳排隨之增長,全球碳排怎麼可能降得下來?

暖化是否有可能造成氣候變遷,使極端氣象增加?當然有可能。但不同溫升到底會造成極端氣象惡化多少依現在科學能力,極難論斷。今天全球溫升較19世紀下半葉約增加攝氏1.1度,依媒體報導,大多民眾都以為對全球氣候已造成很大變化,但聯合國報告中不是坦承資料不足,就是明言由統計數字,很難看出過去百年有什麼明顯趨勢。氣候模型時溫升1.5度、2度、3度的預測很不可靠,根本不宜作為政策依據。

說穿了,大力鼓吹極端暖化威脅論是西方已開發國家,已開發國家人民生活富裕,對氣候變遷完全不願承擔任何風險,即使風險很小或根本很不確定。占世界人口八成的開發中國家之優先順序與已開發國家並不相同。開發中國家的第一優先是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對於使用化石燃料造成一些不確定的氣候變遷風險的承受度,遠高於已開發國家。

未來30年已開發國家能源轉型造成的減碳數量必將遠低於開發中國家為了發展經濟增加的碳排。這一事實體現於過去的中國,今天的印度也必然發生在未來的非洲。還奢談什麼在30年內的2050年達到全球淨零碳排,控制本世紀末溫升於攝氏1.5度?

以決不可能達成的1.5度為目標的最大問題就是只好「不惜一切代價」的減碳。台灣政府在廢核後,對淨零根本提不出可行的方法與路徑,病極亂投醫,看到什麼減碳手段就不惜代價推動。

個人曾簡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德豪斯成本效益分析,諾氏建議人類減碳應以攝氏3度為目標。個人也建議或可輔以氣候工程手段,將實際溫升控制在1.5度或2度。如此才不會「不惜一切代價」而改採符合成本效益的減碳手段。

國際能源總署認為要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2030年必須減碳40%,由目前人類碳排仍年年增加的情況看來,8年內減碳40%只能說是天方夜譚。不必等8年,數年內大家就會認清2030年及2050年的目標都不可能達成,不再自欺欺人而提出較務實的溫升目標。台灣應對此變局預作準備,採取溫升目標改變後,由成本效益分析仍然可行的政策,如放棄非核家園政策等「無悔政策」。但由目前民粹當道的氛圍看來,這種期望還真是椽木求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