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0日 星期四

談談「科學人」雜誌的氣候文章及對能源政策的影響




本文發布於風傳媒:「極端暖化威脅論」對能源政策的影響
https://www.storm.mg/article/1328314?srcid=7777772e73746f726d2e6d675f35363138653038323436323861323165_1559178689

上週李遠哲接受媒體專訪時透露,他曾與蔡總統討論溫室氣體(暖化)問題,但蔡英文僅回答「那是下一代的事」、「那是前朝的事」,令他相當失望。

李遠哲表示,他告訴蔡總統2030年溫室氣體應達到的減量目標,但蔡總統卻回答:2025年之後的事,是下一代的事,她不管。李遠哲進一步表示,他對於蔡英文的回答相當失望,「溫室氣體排放的減少,不能這樣子,真正要努力的話,2050年要達到零排放」。他解釋,零排放的意思就是我們排放的與地球吸收的量達到平衡,讓溫室氣體不再增加。

第二天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跳出來「說句公道話」,詹順貴說:相較於歷任政府,蔡英文是最重視溫室氣體減量的總統,直接寫在總統就職文告,做為施政重點,並且離岸風力未來23年將逐漸顯現成果,不能說蔡英文不重視。

這兩則新聞彰顯了今日能源政策的最大痛處。

目前蔡政府能源政策有兩大目標,一為非核家園,一為減碳抗暖。反核為民進黨神主牌,列為能源政策目標不足為奇,但減碳抗暖列為目標就是台灣社會受李遠哲等散布「極端暖化威脅論」洗腦的後果。

詹順貴提及的離岸風電政策,台灣人民將為之付出2兆元代價,原因無他,就是為了「減碳抗暖」。

本文並不想討論李、蔡之間的爭論而是要討論台灣人民為何如此相信「極端暖化威脅論」。

減碳抗暖有其必要,但要採取合適行為,一方面對抗全球暖化另一方面也要顧及人民生活。但不幸減碳抗暖為今日全球顯學,各類媒體充次誇大訊息,正是全國上下,不分黨派一律遭到洗腦的主要原因。

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是極負盛名的科普雜誌,今年4月及5月刊登了5篇與暖化有關的文章,如此負盛名的雜誌在其文章中就有許論點很值得檢討,等而下之的媒體就更不用說了。本文即簡單討論這幾篇文章中的幾個事証供讀者參考。這幾篇文章中,涵蓋範圍最廣的的是4月號「發燒的地球」一文,在此先討論這篇文章的一些論點。





法國熱浪

該文一開頭就以2003年歐洲熱浪造成法國15000人死亡為例,「証明」全球暖化的可怕。依記錄,當時法國溫度高過正常溫度三個標準差,但科羅拉多大學蔡斯教授與法國科學家合作以統計學檢視1979200324年間全球溫度偏離三個標準差的日子發現並沒有什麼變化。不幸當超過三個標準差的高溫正好發生在人口稠密的法國,就造成了嚴重事件,但全球暖化並没有造成溫度超過三個標準差事件的增加。人類是會吸取教訓的,在2003年後法國政府及民間採取了許多預防及補救措施,在2006年另一次熱浪襲擊法國時,死亡率降為一半以下。

其實更應指出的是全球每年冬天因嚴寒而死亡的人數高於夏天應高溫死亡人數的十倍,全球暖化使冬天嚴寒日子減少,整體而言,暖化其實減少了因極端溫度而死亡的人數。

熱島效應

文章中附了一張圖顯示全球都會區溫升高於全球平均溫升1倍,給人的印象即為都會區溫度高好像也是全球暖化的後果,真的嗎?

其實城市溫度都遠高於鄉間溫度,與全球暖化毫無關係,主要是因為「熱島效應」。地表散熱最主要是靠水分在蒸發過程中吸收的「潛熱」及植物吸收水分的蒸散過程。地表及植物蒸散的水蒸氣吸收地表熱量後飄往高空,使地表降溫而大氣升温。但城市是水泥森林,不但高樓林立,馬路上舖的是柏油,與鄉間相較,地表水及植被都極少。再加上汽車廢氣及家家戶戶冷氣機的排熱,再再都造成嚴重的「熱島效應」。

反之熱島效應反而引起許多對全球溫升速度是否高估的討論。全球城市面積只占全球陸地面積的百分之一,但溫度記錄絕大部分都在城市附近,所以溫升記錄中到底多少是因為全球暖化,多少是因為熱島效應還也尚無定論。

糧食生產

該篇文章一再強調暖化威脅糧食安全,事實如何?其實過去20年全球糧食大豐收,一方面是暖化使得以往太冷不合適糧食生產的高緯度地區變成產糧區,全球增加的產糧區面積高達2000萬平方公里,約為中國面積的兩倍,另一方面植物生長之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相當於養份增加,因以上兩個理由,農作物大為增產。

IPCC
報告中也指出,以全球而言,溫升攝氏13度,糧食會増產,溫升超過此一範圍會造成地區性減產,但如採取種植不同農産品或改變耕種時間等調適行為,農業生產可保持原有水準。

今日開發中國家農業人口比例很高,容易受氣候變遷影響。開發中國家發展經濟,増加製造業與服務業人口,減少農業人口方為立桿見影之解決辦法。但經濟發展又需要廉價的能源,廉價的化石能源對幫助這些國家脫貧實在太重要了。這就正是為何全球化石能源使用年年增加的主因。

南極冰河

4
月份有一篇長文「別讓南極冰河流淚」提出若南極冰原消失,海平面會上昇60公尺。過去數百萬年間,地球經歷了數十次冰河期及暖化期的變化(平均10萬年為一循環)南極冰原何曾消失?聯合國IPCC報告預估未來百年海平面上昇0.5公尺,為何要以南極冰河消失來恐嚇民眾呢?

該論文提出在某些機制下,南極冰河會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加速上昇,但文末也承認其實對這類預測並無把握。任職於德國波茲坦學院的一位科學家李夫曼(Levermann)近日在〝自然〞雜誌發展一篇論文,結論與科學人文章正好相反。

李夫曼指出地表會因冰河融化,壓力減少而〝反彈〞上昇,南極冰河融化會減緩,到2035年甚至會減緩40%,同樣研究南極冰河會有完全相反的結論,其實驗證了IPCC報告的一句話:人類對南極冰河資料太過貧乏。


溫度曲棍杆圖事件

五月份的科學人有篇長文「噴射氣流放大氣候災難」,作者為曼恩(Michael E. Mann)。本文不擬討論這篇文章,想談談這篇文章的作者曼恩。

曼恩是一件特大號學術醜聞的主角,有不少書籍專門討論此一事件。這是怎麼回事?

IPCC
第三版報告中一再出現一張地球過去千年溫度變化圖,這張圖引用自曼恩的一篇論文,這就是非常有名的「溫度曲棍球杆圖」,這個圖顯示,過去千年來地球溫度都十分穩定,直到20 世紀地球溫度忽然竄升,整個溫度圖很像一個橫擺的曲棍球杆。左邊平放於地面,而右方如同擊球的杆尾成垂直狀,所以有「溫度曲棍杆圖」的名稱。

這張圖成為二氧化碳造成地球暖化的最好「證明」:過去千年來地球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穩定,而工業革命後暴增,與過去千年的溫度變化不謀而合。這豈不是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暖化的明證?

但在IPCC 報告出版後不久,就有學者發現該圖所依據的論文錯誤百出,因為這影響到IPCC 的聲譽及可信度,美國國會終於介入調查。在國會授權下,由美國科學院統計委員會主委愛德華 魏格曼(Edward Wegman)所主導的調查報告,指出該圖有統計學上的嚴重錯誤,不應採信。IPCC「從善如流」,在其第四版的報告中悄悄的將該圖移除,但該圖已造成極大的影響,至今還有無數人認為目前地球溫度是過去千年來最高的。

到底過去千年來地球溫度變化為何?IPCC第二版報告有張附圖顯示過去千年地球溫度並非的一成不變,而是有相當程度的變化。在西元900 年到1300年間有「中世紀溫暖期」,而在西元1300 年到1850 年間,地球溫度又下修而有所謂的「小冰河期」。從1850 年到今日,地球基本是擺脫小冰河期而漸漸走向暖化。

過去1000 年並無所謂「人造二氧化碳」,而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也保持穩定。顯然自然界有其他影響地球溫度變化所不為人們了解的機制。二氧化碳顯然不能成為解釋過去千年溫度變化的唯一選項。

對所謂「溫度曲棍球杆圖」到底是無意之失還是有心做假,竟然也有驚人的發現。在2009 年底,英國研究地球溫度變遷重鎮的東安吉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電腦伺服器中的電子郵件遭人入侵批露。郵件中竟然發現曼恩等人在通訊時有「一定要消除該死的中世紀暖化資料」的驚人之語。事情鬧得太大,該校氣候研究中心主任也不得不引咎辭職。

由近兩期科學人雜誌的文章可發現,在極具聲譽的科學雜誌上的暖化文章,都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可悲的是在台灣媒體極少有不同的聲音,國人日夜受極端暖化威脅論洗腦,難怪蔡政府會泡製不計代價的激進的減碳政策及強力推動將造成台灣重大災難的離岸風電。





1 則留言:

  1. 本文中"..而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也保持穩定..",2013 NOAA測得CO2 濃度為399.89ppm,2019 五月Mauna Loa Observatory in Hawaii測得CO2濃度已來到415 ppm,因此CO2的增加似乎是一個趨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