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布於風傳媒:諾貝爾獎對台灣能源政策的啓示
https://www.storm.mg/article/542671
上週諾貝爾經濟獎得奬名單公布,兩位得獎者之一的耶魯大學Nordhaus(諾德豪斯)教授是氣候經濟學大師,研究此議題超過30年,並發展了一個整合氣候及經濟的電腦模型DICE(Dynanmic Integrated Model of Climate and Economy )。DICE模型是美國環保署評估氣候變遷對經濟影響的主要工具,諾氏對氣候經濟學貢獻極大,獲頒諾貝爾獎實至名歸。
https://www.storm.mg/article/542671
上週諾貝爾經濟獎得奬名單公布,兩位得獎者之一的耶魯大學Nordhaus(諾德豪斯)教授是氣候經濟學大師,研究此議題超過30年,並發展了一個整合氣候及經濟的電腦模型DICE(Dynanmic Integrated Model of Climate and Economy )。DICE模型是美國環保署評估氣候變遷對經濟影響的主要工具,諾氏對氣候經濟學貢獻極大,獲頒諾貝爾獎實至名歸。
氣候變遷為今日全球顯學,對台灣能源政策影響極為深遠。目前蔡政府能源政策兩大目標即為「廢核」及「減碳」。為達成此二目標之手段「以綠電取代核電」及「以氣電取代煤電」都深受極端減碳思維影響。
第一個手段「以綠電取代核電」的原因就是兩者均為無碳能源,廢核電而以綠電取代才不會增加碳排。如果沒有減碳思維,大可以用穩定又價廉的煤電取代核能,所以第一個手段就是在減碳思維下的產物。第二個手段「以氣電取代煤電」的唯一理由就是減少碳排。
蔡政府目前大力推動綠電(離岸風電及太陽光電),降低煤電占比為30%,大力增建燃氣機組,目標為燃氣占比50%。蔡政府大力推動在2025年將發電成本增加2500億元的無釐頭能源政策就是因極端減碳思維所造成。
全球是否有暖化?當然有。二氧化碳是否為造成暖化原因之一?當然是。全球是否應該減碳?當然應該。
旣然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蔡政府的瘋狂減碳政策有什麼不對?
雖然全球學術界無人否認上述三個問題的答案。但全球學術界對減碳速度及最終目標却有極為不同的意見,原因何在?
即使大家都同意上述三個問題的答案,但對以下幾個問題的看法即南轅北轍:暖化速度多快?氣候模型是否正確?暖化對人類及經濟的影響究竟多大?以何種速度減碳對人類最為有利?
當然極端暖化威脅論者如高爾(前美國副總統),史登(英國財政部長),韓森(NASA科學家/唐獎得主)及李遠哲就屬於持最悲觀態度,認為人類應不計代價急速減碳的代表性人物,台灣能源政策深受此類觀點影響。
但全球有另外一群學術界人士雖然也同意全球有暖化,二氣化碳是暖化原因之一,全球應該減碳。但對暖化速度,氣候電腦模型的可信度,暖化對人類的影響,最佳減碳及溫昇目標與極端暖化威脅論者就完全不同。本屆諾貝爾經濟奬得主諾爾豪斯教授就是代表性人物。本人在「台灣的能源災難」一書中對諾氏之研究有較詳細的介紹,在此簡略介紹諾氏針對暖化對農業及健康影響之看法:
暖化對農業的影響到底如何,諾氏分別由以下列四點深入研討:1.增碳;2.調適;3.國際貿易;4.農業比重。
1. 增碳: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才能進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對植物而言是「養分」。美國政府官員(農業專家) 指出,單單因大氣中增碳造成的農業增產就足以抵消暖化造成的許多負面因素。
2. 調適:聯合國IPCC報告指出,變更耕種時間、種植不同農產品,改變生產方式,改進灌溉系統及採用「抗旱」、「抗澇」種子都是很有效的調適手段。
3. 國際貿易:在全球暖化的情況下,熱帶國家農產品或會減產,但今日溫帶甚至寒帶地區農產品極可能大幅增產,以全球而言並不會發生糧荒,農產品的國際貿易可解決此一問題。
4. 農業占比:全球暖化對一國產業影響最大的就是農業,對其他產業影響很小。所以如果農業在國家整體經濟活動中占比降低,則暖化對國家整體經濟影響就很有限。以美國而言「受暖化衝擊程度高」產業占比,由 1948年的 9.1%降為今日的 1.2%。所以就算農產品價格倍增,對美國人福利影響仍十分有限。美國只是一例,全球各國經濟都朝此模式趨進中。由以上推論,諾氏認為全球暖化對農業的影響實為有限。
極端暖化威脅論者常以暖化對人類健康的威脅作為抗暖重要理由。諾氏引用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暖化對健康的影響之評估報告,指出並非如此。 WHO認為受暖化直接影響較嚴重的有兩種疾病:痢疾及瘧疾,間接影響為缺糧而導致之營養不良。
WHO以 1000人喪失多少年生命為統計指標:
痢疾
|
瘧疾
|
營養不良
|
總計
|
|
非洲
|
6.99
|
7.13
|
0.80
|
14.91
|
先進國家
|
0.02
|
0.00
|
0.00
|
0.02
|
上表顯示,在非洲因暖化造成的疾病將使每千人減少 15年壽命,等於每人減少 0.015年壽命,換句話說就是減少 5天壽命。氣候變遷對先進國家人民健康更幾乎是毫無影響。WHO指出,只要每年國民人均所得高於 6000美元,暖化對其人民健康就沒有影響。極端暖化威脅論者危言聳聽的論點是很有問題的。
諾德豪斯教授曾以DICE模型評估以不同溫度,及不同 GHG濃度作為減碳目標的成本效益分析:
圖 1
圖2
圖2縮小範圍於成本效益分析為4兆美金之不同情境
圖1及圖2以DICE模型分析七種減碳目標與基準情境( 250年不減碳)的成本效益分析。圖1的縱座標由-25兆美元到+20兆美元,幅度較大。圖2為成本效益在-3兆美元到+4兆美元的情境。
由圖2可看出「最佳情境」為 溫室氣體濃度 700PPM及溫昇 3°C,巴黎協定以 2°C作為減碳目標對人類造成的損失將近2兆美元。
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濃度約500PPM,因人類碳排每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2PPM,若以3℃及700PPM作為減碳目標,人類還有100年的時間抗暖,暖化根本不是極端威脅論者一再強調是「對人類生存的最大威脅」。
聯合國巴黎協定以2℃及溫室氣體濃度450PPM為目標,實際上今日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為500PPM已超過450PPM,巴黎協定根本是一個無法達到的目標。可嘆前後台灣政府都以巴黎協定為目標規劃減碳,造成對能源政策重大的衝擊。
台灣社會多年來深受極端暖化威脅論洗腦,媒體極少介紹不同學者的看法,無怪乎政府會制定如此離譜的能源政策。政府應多了解如諾氏這種承認暖化,但對減碳時程有不同看法的國際學術界意見,據以修正錯誤的能源政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