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布於風傳媒:小型核電捨近求遠
https://www.storm.mg/article/4792343
近日因郭台銘建議在台灣各縣市普設小型模組式核電機組(SMR),引起各界熱烈討論。郭董雖立意良善,但在台灣鼓吹小型核電絕對是捨近求遠,緩不濟急。
一提到小型核電,很多人心目中就以為很「迷你」,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以目前唯一經美國核管會批准的小型核電
NuScale 為例,雖然每個模組只有7.7萬瓩,但建設單一模組單價実在太過昂貴,完全沒有市場競爭力,所以該廠商推動的最小核電廠也有4個模組(31萬瓩),主推6模組(46萬瓩)及12模組(92萬瓩)。
核一廠單機裝置容量為63萬瓩,4模組的「小型」核電規模接近核一廠機組裝置容量之半,絕對不是許多人心目中以為可以設在都會區或科學園區的「迷你」核電廠。在任何地方設小型核電廠的請照程序絕對與目前核電廠一模一樣,省不了任何一步。
推動小型核電對解決台灣諸多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機是緩不濟急,有以下幾點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不論因技術或財務上的考量,沒有任何投資者會願意成為新核電技術的白老鼠。投資者一定要等到小型核電廠建廠完工並運轉數年,証明一切沒有問題才會考慮引進。
但目前並沒有任何NuScale機組已完工運轉,該公司目前規劃第一部機組於2025年動工,如果一切順利,將於2029年完工商轉。待其運轉數年證實可行台灣再規劃引進,第一個小型電廠在台完工將是15年到20年後之事。
在正式建廠之前,要取得建廠執照又面臨兩大挑戰。首先台灣原能會並未建立審查小型核電廠的技術能力及程序,這其實不難,但要政府政策支持下按步就班有序進行,至少好幾年時間。但前提是「政府政策支持」,以台灣政治氛圍,這有極大的不確定性。
更為棘手的是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在台灣環評原本就是極為民粹與政治性的程序。當年核四環評在中央及地方都由擁核的國民黨執政的環境下,拖了將近10年,這還只是龍門一地。依郭董所言,要在台灣每個縣市廣設小型核電廠,環評鬥爭豈不是要「遍地開花」?
台灣目前面臨的缺電、電價及減碳諸多迫在眉睫的挑戰,顯然不是小型核電廠來得及解決的。台灣當然應該密切注意小型核電廠的發展,儲備相關技術能力與人才。但唯有現有核電延役及重啓核四方能解決台灣迫在眼前的危機。將注意力轉移到小型核電絕對是捨近求遠,緩不濟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