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日 星期五

淨零排放五支箭?請教中研院廖院長


本文發布於風傳媒:淨零排放五支箭?請教中研院廖院長

https://www.storm.mg/article/4494110

上週中硏院廖院長應工商協進會邀請發表有關2050年淨零排放「科學解方」的演講。演講中廖院長提出了五個減碳技術:綠電裂解天然氣製氫;增加太陽能效率;地熱能;黑潮發電及生質碳滙。這五項技術真的可以使台灣在2050年達到零碳排放嗎?

五項技術中廖院長最為看好並鼓吹者為綠電裂解天然氣製氫。依廖院長高見,綠電裂解天然氣製氫減碳效益強過直接以綠電取代火電,因為裂解天然氣製氫對產生電力有「複利」效果,個人感到這種技術好到難以置信(Too good to be true)。不過通常任何事好到匪夷所思的技術可能就有隱藏的問題。


廖院長提出的以電力裂解天然氣(甲烷)製氫其實公式極為簡單,如果減碳功能真的如此卓著,個人很難理解為何其他先進國家未大量堆廣此一技術?全球九成以上氫氣仍是以蒸汽甲烷重組製造的灰氫及少量電解水產生的綠氫。何以近如國內工研院,遠如國際能源總署都從未鼓吹以綠電裂解天然氣製氫?

任何新技術要商業化都要通過「成本」的檢驗,科學公式可行到以工程製程落實,証明有成本競爭力是漫漫長路。即使此一技術在國外通過成本檢驗,個人也不認為在台灣可行。

該製程有兩項「原料」:天然氣及綠電。台灣不產天然氣,要以液化天然氣方式由國外進口,價格為產氣國氣態天然氣數倍。台灣多雨,日照條件不佳,光電成本是國外一倍。台灣地小,風電以離岸風電為主,成本也是國外陸域風電一倍以上。台灣天然氣與綠電成本都遠高於美澳等綠電條件好的產氣國。所以即使綠電裂解天然氣製氫在國外有競爭力,台灣成本不知會高幾倍,也完全不可行。

另外幾支箭也簡單討論:太陽能是依光電效應產生電,但可見光頻率分布很廣,光電效率有其上限,未來增加有限。以地熱而言,台灣淺層地熱發電潛力有限,深層地熱成本又極為昂貴,不是台灣可以依賴的能源。中研院前李院長鼓吹黑潮發電也至少20年,有任何進展嗎?聯合國IPCC報告及國際能源總署也從不認為地熱及海洋能可作為人類大量減碳的科技。最重要的生質碳滙就是造林,但每年要造五倍台灣面積的森林才夠平衡台灣每年碳排,可行嗎?

三月底國發會等六部會提出的台灣2050減碳路徑規劃台灣2030年碳排要較2020年降三分之一,其中電力碳排也要降低三分之一。廖院長提出的五支箭中除生質碳滙(造林)外,都是針對電力減碳。請教廖院長:這四支箭可以為電力部門減多少碳?2030年距今不過八年,吾人屆時大可驗証廖院長這四支箭的減碳功能。

2050
年淨零碳排千難百難,國外許多知名學者都明確指出絕無可能達成。由全球及各國(包括台灣)2030年之碳排即可驗証孰是孰非。追求虛幻之目標,必然付出極大代價,對台灣造成長遠的傷害,中研院長豈可不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