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電力交易市場不是萬靈丹

 


 本文發布於風傳媒:電力交易市場不是萬靈丹

https://www.storm.mg/article/3839514

本月初規劃已久的「電力交易平台」終於上線。目前該平台首先開設「日前輔助服務市場」,民間的電力設備資源開放註冊登記,審查通過後,年底可以到平台參與競價,展開實際交易,方便台電隨時進行電力調度。

 日前輔助服務市場目前共有三項輔助服務交易項目:1. 調頻備轉容量;2. 即時備轉容量;3. 補充備轉容量。

 電力交易平台由台電擔任買方,賣方為民營傳統發電業者、自用發電設備設置業者(如太陽光電),以及改變電力使用行為的用戶(需量反應)與儲能業者4種相互競價,讓台電購買,以維持電力系統穩定,或避免斷電。

 台電花了好幾年時間規劃此交易平台,開張時又如此大張旗鼓。但大多數民眾其實不了解「電力交易平台」是什麼碗𥼚,有什麼作用。

 其實這要由2017年的電業法修正談起。原本電業法修正是為了「電力自由化」,廠網分離,鼓勵競爭,使用戶可享有在市場競爭下較便宜的電費。但2017年電業法修正另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配合蔡政府達到2025年綠電占比20%的目標,修法大力推動再生能源,修法的主要目標變成「綠電先行」,成立「電力交易中心」也與其脫不了干係。

 其實電業法修法有急迫性嗎?當然許多國家都推動電力自由化,鼓勵競爭。但即使以美國而言,仍有三分之一的州並未推動電業自由化,因為是否推動還要看很多條件。日本也推動電力自由化,但日本四島有九家電力公司,相對規模較為平均,較易形成競爭市場。台灣則台電一家獨大,發電度數占了七成,條件並不相同。

 但此次成立電力交易平台則因台灣未來綠電占比大增而有其急迫性。綠電靠天吃飯,先天有間歇性及無法全日供電等特性,綠電占比過高,必然造成電網不穩定。雖說綠電在2025年發電度數「只」占比20%,但因其無法全天發電,其裝置容量遠遠超過20%2025年不穩定之綠電裝置27GW,台灣目前冬天尖峰負載也不到30GW,可看出綠電裝置容量過大。

 不穩定的綠電占比過高,綠電又缺乏「慣性」,難怪急需調頻備轉容量。綠電不穩也造成急需即時與補充備轉容量。看來電力交易平台主要還是服務綠電。

 回頭檢討一下到底電力交易平台的重要性,老實說,重要性有限,否則為何稱之為「輔助服務」,因為到底只是配菜不是主菜。

 電力政策最重要的目標首先就是要提供充裕的電力,其次就是要提供便宜的電價。是否能達到此二目標,完全由由上游能源政策決定。目前政府所謂「廢核、減煤、增氣、展綠」就完全違反此二目標。目前看來2023年電力將極為吃緊,試問電力交易市場的輔助服務能幫多少忙?儲能電池能儲多少度電?需量反應能減多少用電?電力系統裝置容量不足,輔助服務的補救功能實為有限。電力交易及輔助服務是電力政策下游,上游電力政策錯誤,下游是無法補救的。

 電力自由化的主要目的是經由市場競爭提供降低電價。但試想目前能源政策減少便宜的核電及煤電,增加昻貴的氣電及綠電,市場上缺少便宜的電力,充刺昻貴的電力,電力交易平台能提供什麼便宜的電力?不檢討上游能源政策,汲汲於發展電力交易,鼓勵競爭,提供較廉價電力豈非捨本逐末?

 台電花極大力氣建立電力交易平台提供輔助服務當然可喜可賀,但政府不應為了掩飾一塌糊塗的能源政策,過度吹噓電力交易平台之功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