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布於奔騰思潮:「加州經驗」與「聰明用電」是台灣能源問題解方嗎? —向工研院劉院長討教電力問題。
工業技術研究院是台灣最重要的工業研究機構,工硏院長在社會上極受敬重,發言很有影響力。個人對工研院劉文雄院長日前接受記者訪問討論台灣電力問題的建言就極感興趣。(詳〈星期專訪:工研院院長劉文雄〉)。
劉院長論點集中在兩個面向:1. 加州再生能源發展成功,台灣應學習並加緊能源轉型 2. 台灣應聰明用電,降低夏季尖峰,缺電問題可迎刃而解。本文針對此二論點就教於劉院長。
鼓吹再生能源
針對再生能源,劉院長說加州原規劃2020年再生能源達到33%,去年已提早達標達到34%。在此僅將加州條件與台灣作一比較。
依加州政府能源委員會資料,到2018年底,加州太陽光電裝置容量1056萬瓩,年發電245億度。依此計算,加州太陽能每年可發電2325小時。太陽能在台灣南部每年可發電1250小時,北部950小時,台灣太陽能發電時數只有加州一半。太陽能面板價格全球一樣,台灣每年發電時間只有加州一半,表示太陽能發電成本為加州一倍。
為何台灣緯度較加州低了10度,較接近赤道,但太陽能發電時數只有加州一半?理由也很簡單,加州基本上是個沙漠,很少下雨。台灣是個溫暖潮濕的島嶼,降雨日數極多,以今年5,6月梅雨季而言,太陽光電發電度數經常掛零。以日照時數而言,台灣是一個不合適發展太陽光電的地方。
加州面積42萬平方公里,約為台灣12倍,加州也是全美太陽光電裝置容量最多的一州,太陽光電總裝置容量1056萬瓩。蔡政府目標為在2025年裝置2000萬瓩,為加州一倍,單位面積裝置容量密度為加州23倍,真是令人欽佩的「超英趕美」能源轉型大躍進啊。
依加州政能源委員會資料,到2016年底,加州風力發電裝置容量564萬瓩,蔡政府目標在2025年風力發電裝置690萬瓩。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加州風力發電全部是陸域風電,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為「零」。蔡政府2025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570萬瓩,也超過加州風力發電裝置容量。問題是離岸風電每度成本為陸域風電2-3倍,台灣人比加州人有錢嗎?台灣風力發電擠到海上的原因也只有一個:台灣土地太小,人口太多,在陸地上根本找不到加裝風機的地點,又非要以無碳的綠電取代廢核後無碳電力缺口,只好趕鴨子上架,要全民花以高於核電5倍的電費購買離岸風電。
加州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的結果是每度電平均電費15.6美分(台幣4.8元),家庭電費19.3美分(台幣6元),比台灣高了一倍。美國有30州每度電費低於10美分,這些州無一例外,發電主力就是核能與火力。發電成本與加州相當的州,無一例外都是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的州,綠電占比最高的是夏威夷,電費也是全美最高,每度平均29美分(台幣9元),不過還是低於蔡政府模仿對象的德國,每度超過10元。
加州再生能源占比可達33%,台灣可能嗎?加州電網與美西大電網的一部份,在不穩定的綠電太少或太多時,因電網與其他州相連接,可互通有無。獨立電網的台灣有這條件嗎?再生能源容量因數太低(發電時數低),花了大錢,裝了一大堆,供電能力極為有限,台灣不用說33%,20%都很拚。加州經驗並不能移植於台灣。
解決缺電問題
對如何解決台灣缺電問題,劉院長說:「只要聰明用電,缺電就可迎刃而解」,又說「全年8760小時,只有200小時用電負載較高,占比不到3%」,「不應優先蓋新電廠,而是降低夏季尖峰」
個人對劉院長的「聰明用電」很感興趣,但劉院長說了半天是「冷氣不外洩」、「隨手關燈」、「電器不用時拔插頭」。這些不是小學老師經常教小朋友的省電方法嗎?工研院長好像也沒有高明到那裡去。
劉院長說「全年8760小時,只有200小時用電負載較高,占比不到3%」,個人不知何意?台灣很特殊嗎?全球各國尖峰用電時間都不過幾百小時,但全球電力公司不都是為了應付這幾百小時的尖峰用電而加蓋電廠保障供電無虞?
當然劉院長提出的解方是「不應優先蓋新電廠,而是降低夏季尖峰」,這種說法似曾相識,好像也不是劉院長獨得之秘。民進黨「新能源政策」不也信誓旦旦的要以「電力零成長」來解決廢核後的缺電問題嗎?結果如何?台灣尖峰用電由蔡政府上台的2016年之3586萬瓩在2018年增加為3706萬瓩,兩年增加了3.3%共120萬瓩(約核四廠一部機裝置容量)。經濟部目前預估未來每年電力成長率為1.8%,好像也違背了「新能源政策」目標。
當然「降低夏季尖峰」說起來簡單,執行上千難萬難,蔡政府過去兩年節電還不夠努力嗎?結果如何?現在才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建議劉院長不要犯同樣錯誤。
其實回頭也可與加州比較,去年加州電力委員會預估由目前到2030年,加州每年尖峰電力成長落在270MW及620MW之間,每年用電度數成長落在2.8億度及4.8億度之間。全美推動環保最力的加州,電力仍然成長。其實加州電力成長本來應該更高,但因一心推動綠電,導致電價高漲,工業界紛紛撤出加州。Toyota(豐田汽車)由加州搬到德州就是最好的例子。台灣要學加州請台積電等電子業走人嗎?
當然劉院長最後的法寶還是「電網管理」,其實這也不是什麼新招。「新能源政策」中老早就強調電網管理,不惜花1000億元全面加裝「智慧電錶」。但如本人在〈蔡政能源政策指標再檢視〉一文指出:花了1000億元大洋,結果節電4億度,還不到全部用電0.15%,又是浪擲民脂民膏的例子。
詳細檢視劉院長的論點可以發現實在了無新意,可能要讓當初延攬劉院長回國的高層失望了。報載劉院長長期在美國從事能源、電力工程及系統分析等領域工作,但本人要指出這些領域與「能源政策」領域還是有所差異。
目前臺灣能源政策已被民粹的能源觀念害慘了,奉勸劉院長宜提出務實可行的建議,方能造福台灣,也才能作為工研院的表率。
工業技術研究院是台灣最重要的工業研究機構,工硏院長在社會上極受敬重,發言很有影響力。個人對工研院劉文雄院長日前接受記者訪問討論台灣電力問題的建言就極感興趣。(詳〈星期專訪:工研院院長劉文雄〉)。
劉院長論點集中在兩個面向:1. 加州再生能源發展成功,台灣應學習並加緊能源轉型 2. 台灣應聰明用電,降低夏季尖峰,缺電問題可迎刃而解。本文針對此二論點就教於劉院長。
鼓吹再生能源
針對再生能源,劉院長說加州原規劃2020年再生能源達到33%,去年已提早達標達到34%。在此僅將加州條件與台灣作一比較。
依加州政府能源委員會資料,到2018年底,加州太陽光電裝置容量1056萬瓩,年發電245億度。依此計算,加州太陽能每年可發電2325小時。太陽能在台灣南部每年可發電1250小時,北部950小時,台灣太陽能發電時數只有加州一半。太陽能面板價格全球一樣,台灣每年發電時間只有加州一半,表示太陽能發電成本為加州一倍。
為何台灣緯度較加州低了10度,較接近赤道,但太陽能發電時數只有加州一半?理由也很簡單,加州基本上是個沙漠,很少下雨。台灣是個溫暖潮濕的島嶼,降雨日數極多,以今年5,6月梅雨季而言,太陽光電發電度數經常掛零。以日照時數而言,台灣是一個不合適發展太陽光電的地方。
加州面積42萬平方公里,約為台灣12倍,加州也是全美太陽光電裝置容量最多的一州,太陽光電總裝置容量1056萬瓩。蔡政府目標為在2025年裝置2000萬瓩,為加州一倍,單位面積裝置容量密度為加州23倍,真是令人欽佩的「超英趕美」能源轉型大躍進啊。
依加州政能源委員會資料,到2016年底,加州風力發電裝置容量564萬瓩,蔡政府目標在2025年風力發電裝置690萬瓩。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加州風力發電全部是陸域風電,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為「零」。蔡政府2025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570萬瓩,也超過加州風力發電裝置容量。問題是離岸風電每度成本為陸域風電2-3倍,台灣人比加州人有錢嗎?台灣風力發電擠到海上的原因也只有一個:台灣土地太小,人口太多,在陸地上根本找不到加裝風機的地點,又非要以無碳的綠電取代廢核後無碳電力缺口,只好趕鴨子上架,要全民花以高於核電5倍的電費購買離岸風電。
加州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的結果是每度電平均電費15.6美分(台幣4.8元),家庭電費19.3美分(台幣6元),比台灣高了一倍。美國有30州每度電費低於10美分,這些州無一例外,發電主力就是核能與火力。發電成本與加州相當的州,無一例外都是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的州,綠電占比最高的是夏威夷,電費也是全美最高,每度平均29美分(台幣9元),不過還是低於蔡政府模仿對象的德國,每度超過10元。
加州再生能源占比可達33%,台灣可能嗎?加州電網與美西大電網的一部份,在不穩定的綠電太少或太多時,因電網與其他州相連接,可互通有無。獨立電網的台灣有這條件嗎?再生能源容量因數太低(發電時數低),花了大錢,裝了一大堆,供電能力極為有限,台灣不用說33%,20%都很拚。加州經驗並不能移植於台灣。
解決缺電問題
對如何解決台灣缺電問題,劉院長說:「只要聰明用電,缺電就可迎刃而解」,又說「全年8760小時,只有200小時用電負載較高,占比不到3%」,「不應優先蓋新電廠,而是降低夏季尖峰」
個人對劉院長的「聰明用電」很感興趣,但劉院長說了半天是「冷氣不外洩」、「隨手關燈」、「電器不用時拔插頭」。這些不是小學老師經常教小朋友的省電方法嗎?工研院長好像也沒有高明到那裡去。
劉院長說「全年8760小時,只有200小時用電負載較高,占比不到3%」,個人不知何意?台灣很特殊嗎?全球各國尖峰用電時間都不過幾百小時,但全球電力公司不都是為了應付這幾百小時的尖峰用電而加蓋電廠保障供電無虞?
當然劉院長提出的解方是「不應優先蓋新電廠,而是降低夏季尖峰」,這種說法似曾相識,好像也不是劉院長獨得之秘。民進黨「新能源政策」不也信誓旦旦的要以「電力零成長」來解決廢核後的缺電問題嗎?結果如何?台灣尖峰用電由蔡政府上台的2016年之3586萬瓩在2018年增加為3706萬瓩,兩年增加了3.3%共120萬瓩(約核四廠一部機裝置容量)。經濟部目前預估未來每年電力成長率為1.8%,好像也違背了「新能源政策」目標。
當然「降低夏季尖峰」說起來簡單,執行上千難萬難,蔡政府過去兩年節電還不夠努力嗎?結果如何?現在才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建議劉院長不要犯同樣錯誤。
其實回頭也可與加州比較,去年加州電力委員會預估由目前到2030年,加州每年尖峰電力成長落在270MW及620MW之間,每年用電度數成長落在2.8億度及4.8億度之間。全美推動環保最力的加州,電力仍然成長。其實加州電力成長本來應該更高,但因一心推動綠電,導致電價高漲,工業界紛紛撤出加州。Toyota(豐田汽車)由加州搬到德州就是最好的例子。台灣要學加州請台積電等電子業走人嗎?
當然劉院長最後的法寶還是「電網管理」,其實這也不是什麼新招。「新能源政策」中老早就強調電網管理,不惜花1000億元全面加裝「智慧電錶」。但如本人在〈蔡政能源政策指標再檢視〉一文指出:花了1000億元大洋,結果節電4億度,還不到全部用電0.15%,又是浪擲民脂民膏的例子。
詳細檢視劉院長的論點可以發現實在了無新意,可能要讓當初延攬劉院長回國的高層失望了。報載劉院長長期在美國從事能源、電力工程及系統分析等領域工作,但本人要指出這些領域與「能源政策」領域還是有所差異。
目前臺灣能源政策已被民粹的能源觀念害慘了,奉勸劉院長宜提出務實可行的建議,方能造福台灣,也才能作為工研院的表率。
聽聽別的說法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