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4日 星期三

台灣的能源災難書摘: 離岸風電台灣不宜

本篇發表於風傳媒:夏日毫無功能─離岸風電台灣不宜

http://www.storm.mg/article/398657

再生能源與地理條件

每個國家地理條件都不同,各國也依各自地理條件發展再生能源。巴西、挪威水力資源豐富,當然大力發展水力發電。冰島、菲律賓、紐西蘭等火山活動頻繁國家,地熱資源豐富,當然大力發展地熱發電。台灣沒有這些地理條件,就不合適發展這類較傳統的再生能源。

如前述,最流行的新型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力因能量密度低,需要大面積土地,適合於土地面積較大,人口密度相對較小的國家。台灣人口密度全球第二,面積狹小,三分之二又是山地,平地面積更小。以美國對都市的人口密度定義,全台灣就是一個大都市。台灣因為面積小,人口多,基本上不合適發展需要大面積的風力及太陽能等再生能源,但再生能源又是很流行的新名詞,是環保人士的最愛,對能源沒什麼觀念的蔡政府竟然也大力擁抱再生能源。


上節提及太陽能時指出政府不顧台灣地狹人稠,強行要以相當於台北市面積之土地裝置太陽能,有識者無不搖頭。

以風力發電而言。全球 95%風力發電為陸上風電,許多地區如美國德州、中國內蒙風力條件都遠較台灣為佳,風力發電成本低廉,自然合適發展風力發電。
因土地狹小,台灣陸上風能有其天然限制,因多種環境因素,目前已遭附近居民強烈反對,發展潛力實為有限,所以蔡政府目前規劃風力發電是以離岸風電為主。但離岸風電海事工程施工困難,經費高昂,每度電發電成本高於陸上風電 2倍以上。全球發展風電國家多以陸上風電為主,離岸風電為輔,像台灣因土地面積狹小,離岸風電喧賓奪主的國家,可謂絕無僅有。大力推動離岸風電,原本就沒什麼道理。其實以台灣地理條件,原本就並不合適發展風電,更不用說發展成本高昂的離岸風電。

風電夏日毫無功能

台灣地處亞熱帶,用電尖峰在夏天。近年因電力裝置容量不足,缺電限電是夏天的夢魘。但台灣夏天沒什麼風,因東北季風盛行,秋天、冬天倒是風力強勁。台灣風力發電主要發電時段都在秋、冬兩季,正是台灣最不缺電的季節。
1-4 2016 5 20日到 31日,12天之風電供電占比圖。



1-4夏日風電供電占比

1-4顯示當時風力發電裝置容量 64.9萬瓩(649MW),占全台裝置容量 1.6%,但 12天供電占比平均只有 0.12%,平均容量因數更只有 5%。相對而言,核電及火電(煤電/氣電)容量因數分別可達 90% 85%以上。夏天是台灣用電最殷切的季節,但台灣風力最強偏偏是在秋冬東北季風時。在夏季風力季最弱,容量因數 5%的意思是裝了 100個風機,平均只有 5座風機發電,這就是為何台電在夏日尖峰時只取全國風力總裝置容量 6%作為風力發電尖峰能力。


目前政府規劃由民間投資 6000億元設置的 600部離岸風機,裝置容量共 300萬瓩。因風電夏日實在靠不住,台電假設在夏日風電可以提供 6%裝置容量的電力, 300萬瓩的 6% 18萬瓩。為了救急, 2017年在大潭緊急加裝的 2部共 60萬瓩的氣渦輪機組工程經費計 66億元,依此價碼估計,30億元必可採購一部 20萬瓩的氣渦輪機組在夏天保證供電 20萬瓩,在夏日供電功率大於花 6000億元裝置的離岸風機。換句話說花 200倍經費建設的離岸風機在夏日尖峰時段幾乎毫無作用,為什麼非要建設離岸風電?有人說離岸風電雖然對提供夏天急需的尖峰能力毫無幫助,但全年(主要在秋、冬季)可提供約 110億度無碳電力。但台灣冬日用電尖峰很低,如電力系統裝置容量可渡過夏日尖峰,應付冬日尖峰必然游刃有餘。何必非用風電不可?核一、二廠大修後叫停的兩部機組每年可發 130億度無碳電力,每度電成本 1元,又為何要發展每電成本 6元的離岸風電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