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能源解謎---專訪陳立誠《能源與氣候的迷思》下

去年底本人接受秀威資訊專訪,討論能源與氣候相關議提,刊於作家生活誌,茲轉載於此供參考.

http://showwe.tw/news/news.aspx?n=755

能源解謎!多元的發電方式有利經濟發展──專訪陳立誠《能源與氣候的迷思》下
上集作家專訪為大家澄清了能源與氣候變遷的誤解,那麼,對於台灣的能源政策,我們又該何去何從?國外的發電模式是否有可能成為台灣的借鑑?未來能源的趨勢又是什麼?本期作家專訪將繼續邀請陳立誠老師為我們深入探討能源問題。

國外的發電模式可否成為台灣的借鑑?

福島核災時,國內知名雜誌曾經針對德國廢核啟用綠能一事做過一系列專題報導,同時也介紹了歐洲的核能大國──法國對於核電廠的營運與維護,希望能為台灣未來能源政策提供借鏡,而德國的綠能政策也是台灣環保團體最常援引的例子,對此陳老師又有什麼看法呢?「德國想要廢核,反核團體把德國當成例子,可實際上現在全球有核電的,幾十個國家,只有兩三個國家要廢核,同時現在全世界大概還有幾十個核能電廠正在建設中;所以其實世界的潮流是蓋核能電廠的,而不是廢核。」接著陳老師繼續剖析德國的能源政策若在台灣實行所需面臨的幾個問題,第一就是電價,目前綠能發電成本較高,最直接的反應便在電價上,台灣目前一度電約3元,德國則是台灣的3倍多,「台灣太陽能收購成本一度是8塊錢,核能(發電成本)是8毛錢,差了10倍。德國推廣貴的東西,可是他們的老百姓接受啊!」

其次,再生能源無論是風力、水力或是太陽能,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不夠穩定。這些能源又被稱作「不可調度」能源,也就是產生能量的來源無法以人為方式穩定操縱、供給,這除了會造成民生供電不穩之外,更有可能會對台灣的工業造成傷害,「不可調度(能源)如果在系統裡面佔的比例太高,一下有電一下沒電造成供電不穩!尤其是台灣,一半以上是工業用電,工業用電裡面5成又是電子業,台積電這種半導體是絕對不能夠容忍,不要講停電了,電壓不穩定對他的晶圓良率都會造成影響。」
最後就是電網的差異,歐洲本身有自己的互聯電網,當某個國家電力不足時,可以從其他國家購入電力,反之亦然,這是只有獨立電網的台灣所辦不到的,「丹麥就是連到北歐的水力發電,挪威、瑞典,他們的水力發電非常多。所以丹麥今天搭建太陽能、風力(發電),沒有太陽、沒有風的時候,北歐的電就進來,來調他的(電力供應),台灣沒有這個條件。」 

民間節電的迷思與能源政策的探討

對於台灣的能源政策,陳老師從民間和官方兩造談起。首先他為我們分析了效率問題,很多人都認為只要我們節能省電,便能達到電力0成長,在這裡他先闡釋了兩個一般人容易有的迷思,「第一個,全世界100年來,能源的效率都是越來越好(電器用品可以用較少的電達到較大的功效);第二個觀念,一個產品效率增加,使用就會節能。」100年來,由於同業競爭,全世界的能源效率越來越好、可是並沒有達到能源0成長。這是因為過去100年來雖然電器的使用效率增加1.5%,經濟成長卻達3.5%,而經濟成長和能源使用有著相當高的正相關,所以只要經濟成長高於效率成長,能源使用就會增加。
第二個觀念的盲點在於,雖然人類使用能源的效能一直在進步,但我們使用它的頻率也會跟著提升,因此也無法達到節能的目的,「同樣一公升的油,我以前(車子)可以跑10公里,今天可以跑12公里,造成什麼效果?我發現我出去旅行變便宜了,我車子會多開。效率增加,反而增加能源器具的使用,這個定律100年前英國人就已經發現了。」這兩個迷思很容易造成盲點,因此要談節能及能源政策就必須先澄清這兩個觀念。
民間方面,老師說一般大眾節電有助於節省自己的電費支出,因此大家平常都在做,不需要他再特別提示什麼;但是他也說從整體來看,一般家庭省下來的電對整個電力供應系統來說是杯水車薪,效用不大,「以前有一句話,叫做省六除四,就是說核四能提供6%的電,如果你可以省6%的電,就可以把核四去掉了。但是你想想看,現在台灣民間用電是20%,所以你省六,全國就省了1.2%【編注:6%*0.2】,你怎麼省6%的電呢?」目前台灣用電佔大宗者仍為工業用電,對企業來說電費是成本,所以對於汰舊換新、更換更有效率的設備一向不遺餘力。再者近十年來科技發展快速,一般家庭中的電子設備與日俱增,這都會造成總用電量上升;因此,對於這個數字陷阱,老師特別提出解釋,希望社會能用另一個角度去看待電力的支配問題。
對於政府的能源政策,由於種種誤會,導致官員們對核能敬而遠之,改以燃氣電廠代替。基於前述的各項理由,陳老師說這個政策並不合理,若以實際面來看,他建議核一、二、三廠應延役,核四應運轉而非封存,並興建一些燃煤電廠來平衡發電成本;至於一些能源政策提及要使用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完全取代核能,老師認為時機尚未成熟,至少現在無法在兼顧便宜、安全、環保的條件下實踐。

對能源轉換的看法

1950年代,核能以「最乾淨的能源」的姿態面世,沒想到時隔半個世紀卻變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除了綠電,事實上也有其他人另闢蹊徑,想尋找新方式如氫能源、可燃冰等來做替代方案,種種對策令人眼花撩亂,又不甚了解。對於能源轉換議題,陳立誠老師說,這是需要經過一代的時間來完成的,「能源你想想看,我蓋一個電廠,基本上用40年投資才回本,這些都是資本密集(的產業),不可能說廢就廢。」換句話說,無論是從燒煤到石油,還是從核能到未知的新能源,轉換都需要時間,並非一蹴可幾。
在此同時,老師也和我們分享了一個能源轉換的歷程,「一種能源,當它佔全世界能源的5%的時候,對世界能源就有影響力。煤在1840年的時候佔了全世界能源的5%,1840年之前(能源的來源)都是砍木頭;60年之後,1900年的時候,煤佔了50%,60年才佔了50%,花了60年才把木材取代掉。」同理可證,1913年時石油佔了世界能源的5%,60年後的1973年增長到40%,1930年天然氣跨過5%門檻,1990年則增加至25%。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的出現並沒有導致舊能源使用完全停擺,而是越來越多元,只是比例有所增減,而這個比例則要花上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轉移,這說明了新能源並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很長的時間來實現;那麼這個新能源有沒有可能是綠能呢?「2012年,再生能源佔5%,60年之後它可能會佔20%。」
陳老師說,能源轉換是非常慢的一件事,多元的發電方式並行對大家來說才是好事,「因為每一種能源都有各自不同的優缺點,也不是一個是非題,是選擇題。」也就是說,全面去了解每種能源的優劣得失,使用互補的方式截長補短、多管齊下,同時規劃長期的能源執行與轉換政策,才是最好的長久之計。 
其實在訪談之前,我們都以為陳立誠老師是支持核能、反對綠電的,但是一個下午談下來才發現,老師其實並不反對任何一種發電方式,甚至也明白的指出未來綠能的可期待性,只是長期站在第一線、為台灣能源政策把關的他,相當了解每種發電目前的侷限與缺失,站在實際角度發出的聲音,才讓人產生了這種誤會;老師之所以如此積極撰寫文章、參加演講、座談,都是希望能盡一己之力,把正確的能源知識帶給社會大眾,無關自身的利益或私心,若是這些文字、語言能帶來些許反響,進而引起大眾對能源問題的關注與探討,將能源政策導向對台灣有利的方向,相信這些論述無論是正面支持還是其他論點,都是陳老師所期望、樂見的。 
●陳立誠老師日前參加新頭殼能源系列講座,與各方專家共同討論能源問題的影片
【幕後花絮】
整個下午的訪談中,老師其實為我們澄清了很多大眾容易在網路上看到的能源問題,不過為了文章的流暢度,我們決定將這些議題放到最後,成為一個總整理,也為這段訪問做一個總結。
工業用電補助議題
能源議題最常被拿出來探討的就是政府補助工業用電一事,認為政府把獨厚財團的補助金額用於補助綠電,便可以順利轉型。陳老師回答說,為了配合政府壓低電價的政策,過去數年台電每度電的發電成本高於民生及工業用電度電的售價,中間的價差是台電吸收,這也是台電為什麼會虧損的原因之一;若從這個角度來看,政府民生、工業用電都有補助,只是因為工業用電量大,所以看起來補助比較多罷了。
再者,工業用電之所以比民生用電便宜,是因為其成本較就民生用電低許多,台電賣給工廠的是高壓電,幾乎是一出發電廠,工廠接了電就可以直接使用;然而民生用電為低壓電,從發電端到受電端,電力公司必須建許多變電站,這些設備價格高昂,成本很自然也跟著轉嫁到使用者身上。也就是說民生用電與工業用電一開始就站在不一樣的起跑點上,齊頭式平等反而不公平。
長期向民營電廠買電問題
台電另一個最常被大家砲轟的,就是以長期綁約方式向民營電廠買電一事,反對者認為,台電以相當高的價格向民營電廠買電,還簽了相當長的保證收購合約,此舉似有圖利特定人士之嫌。對此陳老師解釋,由於台電本身有相當多諸如火力、核能、再生能源等發電方式,成本有些高有些低,但彼此中和、平衡,台電自然能將發電成本壓在一定水平之下,但這點一般的民營電廠就做不到了,「台灣現在9家民營電廠,2家是燃煤電廠、7家是燃氣電廠,台電簽約的時候就會看你是燃煤還是燃氣,看國際的(料價格),每個月調收購價錢。」台電基於國家政策,可以虧損經營,以低於成本的價錢供應民眾用電,但民營電廠不可能賠錢賣電,賣電價格會隨著國際煤價、氣價而高高低低;而且民營電廠通常都只經營單一發電方式,不像台電有多種模式調和,互相奧援,這也是民營電廠成本無法下降的原因。
至於長約問題,老師說這是必要之舉,因為興建電廠所需資金龐大,又曠日廢時,企業的資金來源絕對少不了銀行,而銀行是相當謹慎保守的,這麼大的金流當然會要求提供保證,「比如說我是台泥,或者是遠東,今天我要去蓋電廠,100億好了,我自己拿30億出來,跟銀行借70億,我跟銀行說,我這個電廠可以賣電賣25年,銀行就會說,那你跟台電有沒有簽25年的約?」如果不能保證電廠的電可以穩定賣出,回收投資成本,銀行自然不願意貸款,這就是為什麼台電必須和民營電廠簽訂長期契約的原因。此外,這件事還牽涉到另外一家公司:中油,這是因為目前全台所使用的天然氣統一由中油大量採購,再依需求零售給各單位,所以民營電廠與中油也必須簽約,承諾不間斷供氣25年,如此銀行才能核准融資,這些都是長期購電契約所考量的執行面。
水力發電的侷限
除了太陽能與風力,另一種再生能源:水力發電在台灣較少被討論,這是由於台灣的地形過於陡峭,從高山到出海口之間的腹地太小,無法儲存足夠的水量作為發電用途。以中國三峽大壩為例,武漢到重慶的600公里河道地勢平緩,可以儲存相當多的水來供發電;然而玉山到台灣海峽的距離只有100公里,且又陡峭,所能使用的儲水空間更被壓縮,因此水力發電的效能有限,所占發電比例也不大。水力發電基於台灣地形限制發電量不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