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布於雲論:全球缺電 「節能減碳」是禍首
日前報上有篇文章「全球缺電,台灣躲得過?」。文中指出影響能源供應的關鍵在俄烏戰爭,次要因素為疫情,通膨與極端氣候。真的如此嗎?其實造成今年全球缺電主因是全球各國都在瘋狂推動2050年淨零碳排的節能減碳政策。
許多人不了解能源是個「地方事務」,每個國家因自然條件不同,最佳能源配比就不一樣,缺電多半各有各的原因。以巴西為例,前幾年其他國家都沒事,但巴西發生嚴重缺電危機,因為巴西水力發電占比七成,當年雨季降雨不足,造成限電危機。
但今天全球各國缺電危機表面雖各有不同,但許多都可溯源到節能減碳政策。以美國為例,美國自從成功開發頁岩油氣後,搖身一變成為能源輸出國,沒有燃料短缺問題。但好幾個美國電網營運公司警告今夏美國約有1/3的州有缺電危機。原因是節能減碳成為政治正確,許多燃煤電廠紛紛除役。政府大量補貼綠電,使得有些核電機組也變得沒有競爭力而關閉。雖然近年大力建設太陽能及風電等再生能源,但補不上太多傳統機組退休造成的巨大缺口,供電怎能不緊張?
再生能源天生不穩定,在電網中占比過高,會造成供電及電網不穩。德州風力發電裝置容量高達3000萬千瓦,全美第一。去年冬天寒流侵襲德州,風電全部掛掉,正是造成德州大停電的主因。
歐洲缺電一方面與俄烏戰爭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裝置太多無法穩定供電的綠電。俄羅斯一降低供氣,綠電又靠不住,只有吃苦頭了。歐洲目前轉而向其他天然氣輸出國進口價格數倍的液化天然氣。美國當然是主要的目標,但拜登政府有減碳承諾,規劃在13年後的2025年達成無碳電力,不要說美國老早不開發新的煤礦,近年頁岩氣開發也放慢了腳步,有多少多餘天然氣可以供應歐洲?
更大的問題是出口國要增建液化天然氣出口港,進口國要增建液化天然氣進口港(今天德國一個均無)。但建港經費極為龐大,若進出口雙方未簽20年供氣長約,銀行根本就不予貸款。假設雙方簽了長約,液化天然氣進出口港在2025年完工,供氣將由2025年供應到2045年。等等,承諾2050年淨零碳排的歐洲,2045年還在使用火力發電?不是自己打臉?節能減碳政策成為各國能源政策的重大絆腳石。
台灣今天能源危機倒是自找的,明明有減碳功能最為卓著的核電非要予以除役。異想天開以降低煤電增加氣電作為減碳手段。但俄烏戰爭後歐洲在全球瘋狂搶購液化天然氣,造成今天液化天然氣單價每英熱單位40美元已是馬政府油電雙漲時氣價高峯的兩倍。上月巴基斯坦的液化天然氣招標案無人投標,印度降低燃氣發電,增加燃煤發電。孟加拉最甘脆,減少液化天然氣進口啓動全國輪流停電。
看看世界,想想自己,蔡政府還要堅持廢核增氣政策?未來排山倒海的民怨不是蔡政府所能承受的。
陳立誠
台灣能源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