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降低煤電?不切實際

本篇發表於風傳媒降低煤電?不切實際


近日報章刊登一篇環境品質基金會文章,因燃煤電廠排放PM2.5及二氧化碳,對煤電持十分負面的態度,強力鼓吹低碳、零碳發電方式,並要求兩黨總統參選人對燃煤電廠表態。

在台灣今日強力反核的氛圍下,真正的無碳能源只有再生能源,因水力發電開發潛力有限,環保人士無不殷殷期盼大力發展風力、太陽能。但在電力為孤立系統的台灣而言,靠天吃飯,發電不穩定的風力、太陽能發展有其限制即使在電力系統中裝置了大量風力、太陽能,在天候良好條件下(陽光、風力充足),在短時間或可提供相當比例之電力,但因其容量因數太低(每年平均發電時間太陽能約15%、風力約30%)以全年而言所能提供總發電度數仍然十分有限。因風力、太陽能為不穩定能源,台灣又是獨立電網,無法藉由於國外電網調節此一不穩之電力所以所謂“相當比例”的裝置容量也有其限制,這是獨立電網無法裝置太大比例風力、太陽能的主因。


日本與台灣相同,均為獨立電網在福島核災後,日本推動再生能源不遺餘力,但日本規劃2030年全國供電中,太陽能及風力合計只佔8.7%。所以以10%電力為台灣風力、太陽能供電上限應與實際數字相去不遠。如果“非核家園”果然成真,而再生能源能提供的電力又十分有限,表示我國電力仍將有80%以上將由火力發電提供。

在台灣火力發電只有燃煤、燃氣兩種選擇。但每度電發電成本燃煤遠低於燃氣以過去五年平均每度發電成本而言,燃煤約1.5元,燃氣約3.5元,每度電發電成本相差2元,去年全國燃煤發電約900億度,若以環保人士較為青睞的燃氣發電取代(碳排及PM2.5排放較低)全國電費將增加1800億元。

日本在福島核災後,因燃煤電廠均早已滿載,只好以昂貴的燃氣電廠補足核電缺口,但每年因增加進口液化天然氣造成之貿易逆差高達4兆日元。日本實在吃不消,一方面規劃陸續重啟核電機組,一方面也大力擴建燃煤機組,目前正在施工每部規模與核電規模相當的100萬瓩級機組共有8部之多。環境品質基金會所擔心的PM2.5問題,日本人似乎不認為如此嚴重,因前述8座大型燃煤機組中,有5座設於毗鄰東京的千葉及茨城兩縣。

台灣電廠空污標準與日本相當,正在增建的林口及大林燃煤機組也正好均由日本廠商得標興建,實不知國內環保人士何以如此敵視燃煤電廠?台灣發電只有四種選擇:燃煤、燃氣、核能及再生能源。四種發電方式各有其優缺點,如何在四者中取其平衡正考驗政府及全民智慧。但台灣實在沒有輕言放棄任何一種發電方式的條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