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本部落格目錄(2022)

附上本部落格今年發表文章目錄,方便讀者檢索。


11/4/2022綠電未達標 部長說謊要騙誰
21/5/2022經濟部「新聞澄清」睜眼説瞎話!
31/10/2022封殺言論自由,大愛電視台有何苦衷?
41/24/202215分鐘暖化真相演講
52/2/2022台電是國營事業獲利王?
62/22/2022氣候變遷入憲?國民黨別傻了!
73/4/20224次大停電 廢核該檢討
83/8/2022向下沈淪的電力系統
93/14/2022儲能、光電、微電網可以解決大停電?
103/17/2022溫昇四度經濟損失多少?駁斥學者之聳聽危言
113/29/2022台灣能源部落格十週年感言
124/8/2022淨零排放路徑?電力減碳就跳票
134/20/2022俄烏戰爭必將造成台灣電價大漲
144/28/2022蔡總統的9000億元減碳差得遠,兼論王美花的淨零三箭
155/9/2022離岸風電行政訴訟已到最後關頭
165/25/2022台灣的無悔減碳政策
176/10/2022缺電+容易跳電 台積電剉著等
186/22/202「淨零碳排」與「動態清零」異曲同工
196/25/2022等著瞧,電價至少漲三千億元
206/28/2022與台塑麥寮電廠續約,減緩缺電及漲價危機
217/11/2022推介好書「暖化尚無定論」
227/22/2022全球缺電,「節能減碳」是禍首
237/25/2022用電飆 政府節電節去哪
248/16/2022工總能源白皮書的盲點
258/22/2022溫升以3度為目標,諾貝爾獎得主如是說
268/25/2022撥開札波羅熱核電廠的迷霧
278/30/2022台積電「攔胡」 台灣剩多少綠電?
289/2/2022淨零排放五支箭?請教中研院廖院長
299/12/2022能源政策考驗知識份子風骨
309/19/2022短評:台東池上地震與921車龍埔地震能量比較
319/21/2022疫苗、風電與軍武的國產化迷思
3210/1/2022橫柴入灶的淨零入法
3310/7/2022從動機論看北溪爆管與札波羅熱核電廠
3410/12/2022城市淨零?別搞笑了
3510/25/2022大陸採取務實能源政策,台灣呢?
3610/28/2022國文對工程師不重要?
3711/7/2022兼顧氣候與經濟的氣候工程
3811/24/2022氣候賠償基金並非抗暖重心
3911/26/2022護國神山與東施效顰的蔡政府
4012/14/2022誠實面對2050年淨零碳排無解的事實
4112/20/2022能源政策 忘了電力成本
4212/26/2022澄清李鴻源視頻?經濟部又發欺騙新聞稿






2023年1月24日 星期二

短評:2050年淨零碳排代價


上週紐西蘭女總理阿爾登(Jacinda Ardern )無預警請辭。新聞報導說她在國際上名聲極佳,
很大原因就是她在2018年就宣布紐西蘭將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並將此目標在2019年入法,是全球承諾2050年碳中和的急先鋒。


阿登有一特殊之處,她曾很認真的估算要達到此目標的代價。代價是紐西蘭GDP的32%,相當於每個紐西藏人每年付出12800美元代價。依此比率,美國2050年碳中和最樂觀代價為每年5兆美元(極可能為10兆美元),超過美國全年聯邦政府預算之4.5兆美元。

以上估算詳「扭曲的氣候危機」一書。

台灣有仔細估算過2050年淨零碳排代價嗎?

2023年1月17日 星期二

風光電不穩定/現在就拔插頭 將來怎麼辦?


本文發布於聯合報 :風光電不穩定/現在就拔插頭 將來怎麼辦?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6915864?from=udn-catelistnews_ch2

本週台電呼籲民眾在春節期間外出時,要拔掉家中電器插座,以免系統電力過剩造成電壓過高,損壞電器。個人不禁感嘆:要來的總是要來,醜媳婦還是得見公婆。

多半民眾可能會納悶,為什麼台電會在春節提出警告而不是在一般日子?這就要解釋台電新聞稿中的一個新名詞「滲透率」。滲透率是指風電光電等不穩定電力在總電力系統中的占比。

2023年1月9日 星期一

中研院能源建議書可行嗎?

 


本文發布於奔騰思潮:中研院能源建議書可行嗎?

https://www.lepenseur.com.tw/article/1310

氣候變遷與能源減碳是當今全球顯學,蔡總統於去年宣布台灣將於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並要將此一目標「入法」。政府於去年3月底提出「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圖」,並承諾在年底前將公布關鍵策略的細部方案。身為台灣最高研究機構的中央研究院不落人後,搶在政府報告前,於11月底發表近500頁之「臺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此一重要建議書似乎被社會所忽視,殊少見到討論。

該建議書前言指出中研院工作小組於2020 年底便開始廣泛收集資料,邀集國內 18 專家,於 2021 4 月正式啟動「永續轉型減碳路徑政策建議諮詢平台」,召開 16 場主題討論會議,共有超過 300 位專家參與人次, 討論各面向的減碳作法。工作小組更召開七次「永續轉型減碳路徑政策建議諮詢平台」委員會議,委員深入討論各減碳選項之發展問題與潛能,並提出許多跨面向寶貴建議。個人對中研院投入之努力實為感佩。

如報告中所言,台灣碳排90%乃因能源使用所造成,其中發電造成的碳排更高達全國碳排之半,故電力如何減排即成為2050年是否能達到淨零排放重中之重。本文也僅針對該報告之電力部分提出一些淺見。

2023年1月6日 星期五

短評:核融合商業運轉早得很



新聞報導有時十分誇張,今天這則新聞即為一例。題目為「核融合大突破」,一下子就跳到「商業運轉有譜」。


上月美國實驗室公布核融合達到「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源」的「收支平衡」里程碑,許多新聞就大肆報導:核融合商業運轉後可解決暖化問題。

但是否可商轉的「收支平衡」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科學平衡」,本次實驗之反應過程核融合輸出能量略大於雷射輸入能量,均在3百萬焦耳上下。

第二階段是「工程平衡」,是指核融合輸出能量要大於運轉原子爐所消耗的能量,此次為了達到雷射輸出的3百萬焦耳能量,運轉該原子爐消耗了3億焦耳的能量。消耗的能量是核融合產出能量的100倍,表示目前技術要進步100倍方可達到「工程平衡」。

第三階段「經濟平衡」,即核融合產生能量的收入要大於建設核融合設施的支出,此一階段就要與其他能源成本相較與競爭。要通過此一考驗方能談到商業運轉。

美國實驗室在發布新聞時也強調目前只是達成科學平衡,新聞報導一步登天立馬談及「商業運轉有譜」實在過於誤導。

以下新聞對三個平衡有較詳細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