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台灣能源問題,表現上看起來十分複雜。但萬變不離其宗,討論到最後還是要落實於能源結構(核能、燃煤、燃氣的配比)。
簡單說,今日我國能源問題在於能提供廉價電力的基載電廠(核能、燃煤)極端不足,但燃氣電廠反而“欣欣向榮”。
要糾正我國目前日益偏頗的能源形勢,有三場硬戰要打。
第一個戰場是如何確保核四完工後,能克服目前的反對聲浪順利商轉。
第二個戰場是如何讓政府認清,不予現有三座核電廠延役是重大政策錯誤,進而修改政策予以延役。
第三個戰場是如何讓政府認清,現行減碳政策對我國造成的重大傷害,扭轉目前以氣代煤的錯誤政策。
第一個戰場是核四之戰: 核四兩部機,每年可發200億度電,核四之戰的目標是如何讓核四在完工後順利商轉,使核四廠能提供我國近10%的廉價電力。核四之戰目標明確,也符合今日馬政府的政策。經濟部及台電正全力推動,雖困難重重但師出有名。
第二個戰場是延役之戰: 目前三座核電廠每年可發400億度電(約佔我國總用電20%)。這三座核電廠建廠成本都已折舊完畢,所提供的400億度電成本極低,對維持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極為重要。但極為不幸的是,當今政府於2011年底宣布這三座核電廠(六部機),將於其服役40年後予以除役,而不會如其他國家般給予其20年延役許可。
依目前政府,這六部機將在5年後的2018年開始在8年間(到2025)全部除役。但此一錯誤政策為今日政府所訂定,經濟部、台電都無法公然鼓吹延役政策,所以是較第一戰場更難進行的戰鬥。以目前之計,只有一方面在政府內部提供高層正確訊息,另一方面讓新聞界/工業界了解除役政策對我國經濟的衝擊,希望政府能儘快修正政策,准予現有三座核電廠延役20年。
第三個戰場是火力電廠配比之戰:火力電廠(燃煤、燃氣)每年發電超過1500億度(佔我國總用電75%),目前火力發電結構上的巨大失調 ---- 發電成本極為昂貴的燃氣機組的裝置容量大於發電成本十分低廉的燃煤機組的裝置容量,是極為嚴重的國安問題。
火力發電佔我國發電量遠大於核能發電,其裝置配比失調實是較核能政策更為嚴重的議題,但可嘆的是與前二戰場相較,關心此議題的人實屬鳯毛麟角,極少人知道這是較前二戰場更為重要的戰場。
如本文開頭所述,我國今日能源政策失誤的真正癥結在於基載電廠不足,基載電廠不外乎核能及燃煤電廠兩者,但全國注意力幾乎都集中於核能電廠,第一戰場及第二戰場的爭論在社會上眾所週知,但第三戰場竟是“西線無戰事”,尚未開打,勝負已定。
以極具指標性,至關重要的彰工、深澳兩燃煤計畫而言,不但受環保署、環保團體的制肘,無法推動。甚至經濟部“油電經營改善小組”也建議“暫緩”,實為匪夷所思。
目前只見中油一方面忙於在海外簽下鉅額購氣合約,一方面忙於在國內擴建現有台中進氣儲槽設施,更準備建設第三座天然氣進口港。
凡此種種都在毫無硝煙的情形下“順利”進行,社會上極少人知其對國家經濟的重大影響。
個人於書中所指出,在社會上,不乏了解核能的專業人士,但極少人知道我國因誤信極端暖化威脅論,誤採“以氣代煤”政策對我國的重大衝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