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8日 星期六

前瞻能源仍不可行,評中研院廖院長能源新規劃


本文發布於奔騰思潮:前瞻能源仍不足期待─評中研院廖院長的能源新規劃

https://www.lepenseur.com.tw/article/1899


年前中研院動員上百位專家花了一年半時間出版了一本近500頁的報告「台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個人曾為文評論其並不可行,詳中研院能源建議書可行嗎?

日前曾任歐巴馬政府能源部部長,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朱棣文出席並發表演說之「永續發展的電力與動力」論壇中,中研院廖院長也是講者之一。但廖院長演說之結論與兩年前之報告完全不同。本文即說明兩者主要不同之處及為何廖院長提出的新規劃仍不可行。

 2022年報告與與2024年演講主要不同之處主要表現於對2050年電力之配比規劃天差地別。

 2022年中研院報告中規劃 2050年各種發電方式之發電量預估值簡化如表一:

 2024年廖院長演講中規劃 2050年各種發電方式之發電量預估值如圖一:

         表一  2022年中研院報告規劃2050年發電占比

 

電力類別

裝置容量(GW)

可發電量(億度)

占比(%)

太陽光電

51.3

539

9.3

風電(陸域)

2.5

61

1.0

風電(離岸)

48.2

1750

29.1

去碳燃氫

22.4

1570

27.0

地熱

10.6

605

10.4

海洋能

5.7

318

5.5

生質能

2.8

158

2.7

水力

2.3

34

0.6

氫能(進口)

11.9

829

14.3

總計

157.7

5865

100.0

 

     圖一  2024年廖院長規劃 2050年發電占比


 
兩者最明顯之不同有以下4點:

1.     表一沒有核電,圖一有核電。

表一核電為零,圖一不但假設現有核二、核三延役以取代部分現有火電。甚至還規劃新核電廠商轉,提供無碳電力予未來增加之電力需求。

2.     表一沒有火電,圖一有火電。

表一只有綠電,完全沒火電,圖一則有加裝了碳捕捉設備CCS的氣電,並以其取代部分現有火電。

3.     風電大幅降低。

表一風電提供1800億度電力,圖一大幅降低為500億度。

4.     去碳燃氫占比大幅下降。

去碳燃氫是廖院長大力推動的無碳能源,表一占比27%,圖一甚至並未顯示Methane pyrolysis (甲烷熱解即去碳燃氫)占比,只是模糊表示。

 以上幾點可明顯看出不過兩年,廖院長已完全推翻了當時中研院花了諾大力氣發表的報告。個人在該報告公布後不久即為文指出該報告嚴重自相矛盾。

 由某一角度而言,以上四大不同顯示廖院長對能源認知之「進步」。台灣怎麼可能放棄核電與火電?兩年前的報告以為綠電足以提供台灣全部電力是極大的迷思,個人很慶幸廖院長對此有正確的認知。

 光電及風電等不穩定的再生能源在兩年前的報告中共提供了2350億度的電力,占比40%。上週廖院長報告中,光電及風電共提供1000億度的電力,占比20%,也較為實際。

 兩年前中研院寄以厚望的「無碳燃氫」,預估其可提供1570億度電力,占比高達27%。在上週廖院長報告中幾乎消聲匿跡,也是正確預估。

 針對現在每年用電2800億度如何減碳,廖院長提出了較為符合現實的調整方案(氣電加CCS仍待觀察),社會應予以肯定。

 但此次廖院長提出的電力配比主要問題在於如何供應未來電力成長。

 圖一左邊顯示2023年台灣用電2800億度,圖一右邊預估2050年台灣用電成長為5000億度。表示由2023年到2050年台灣用電將增加2200億度。

 廖院長目前提出的電力新配比仍不可行之主要問題發生於如何滿足未來增加之2200億度電力需求。2200億度占2050年全部用電之44%。圖一顯示此部分之電力將由海洋能、生質能、地熱、進口氫氨及新核電供應,本文一一檢討這些能源是否足以供應台灣44%之用電需求。

 依表一,兩年前中研院報告中預估2050年海洋能將提供5.5%電力,生質能將提供2.7%電力,地熱將提供10%電力,進口氫氨更將提供14.3%電力,四者共將提供全台32.5%電力。

 但依國際能源總署兩個月前出版之「世界能源前景」年度報告顯示:依全球而言,2050年海洋能將提供0%電力,生質能將提供3%電力,地熱將提供1%電力,氫氨將提供1%電力,四者共將提供全球5%電力,遠低於中研院預估之32.5%,更不要說圖一的44%。細查台灣在此四種能源與世界其他國家相較並無任何特殊優勢,何能提供台灣32.5%電力?

 若以上四種能源共可提供台灣5%電力表示唯一可行的「新建核電」必須提供台灣近40%2000億度之電力,相當於新建20部核四機組。核電機組之前置作業及現場施工時程都極為漫長,由規劃至商轉保守估計15年絕不為過,表示即使2025年開始規劃新核能機組,第一部機組將於2040年商轉。十年之後的2050年要有20部核能機組商轉不也是天方夜譚?

 廖院長演講修正了不少兩年前中研院報告中的迷思,但對海洋能、生質能、地熱及進口氫氨仍充滿不切實際的幻想。很不幸這些也正是政府大力鼓吹的「前瞻能源」。國際能源總署並不看好此類「前瞻能源」,台灣政府為了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重押此類能源是較「非核家園」更嚴重錯誤政策,恐又將成為能源騙局及弊案的溫床。以中研院位階之高,更不宜推波助瀾。

 其實由廖院長演講得到的真正教訓為:依現有科技,2050年淨零排放無法達成。當天朱棣文演講也指出人類碳排恐將突破550ppm,表示2100年淨零都不可能,遑論2050年。許多科學家認為激進能源減碳必將失敗,人類恐不得不採用地球工程手段為大氣降溫。政府應及早誠實面對此一事實而非跟隨錯誤的流行思潮起舞,將台灣帶入一方面缺電,一方面電價大幅暴漲的深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