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彭明輝“有核不可?”(8) -- 盲點何在?


本部落格針對彭明輝教授「有核不可」一書,發表了多篇評論駁斥書中重大錯誤。其重點集於嚴正駁斥彭明輝教授“有核不可”一書重大錯誤,讀者可直接閱讀一窺全貌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有核不可Q25“沒有核電,電價會上漲?”真是大哉問。但彭教授在書中將核能發電成本與火力發電成本比較時,總是與相對低廉的燃煤發電比較從不與極為昂貴的燃氣發電比較。個人毋寧相幸彭教授應非故意,而是思慮上出現了“盲點”。


有核不可第四章彭教授大量引用了國科會報告,國科會報告是以麥肯錫報告為藍本。國科會原先委託麥肯錫研究時,重點在於研討台灣“減碳潛力”,核能根本不是其研究重點。這些以研討減碳潛力為主的研究,都不約而同的以未來碳排量極大化作為“一切如常”("Business As Usual, BAU")的碳排基準。因為在開始假設未來碳排極大,才能彰顯其研究“發現”了許多功效強大的減碳手段。這種手法經常出現,不必大驚小怪。不但一般研究報告有此現象,就是國際間提交的減碳承諾也無不如此。

麥肯錫報告(2011年版)中一再將其BAU假設條件與環保署的NAMA (Nationally Appropriate Mitigation Action),「國家適當減緩行動」之假設條件作比較其實兩者半斤八兩,都是以極大化未來碳排作為基準,來彰顯減碳績效。環保署這種作法也無可厚非,國際間爾虞我詐各國無不以極大化BAU碳排為基礎來彰顯本國的減碳努力,希望在國際談判時為國家爭取最大利益。

在此僅舉一例說明國際談判無不以國家利益為優先考量: 京都議定書在'97年通過,但其減碳基準年定為'90年,這對歐盟及前蘇聯集團極為有利在其堅持而美日憤憤不平下通過的,本人在“能源與氣候的迷思一書中有詳細解說。

言歸正傳麥肯錫報告既然要將BAU之未來碳排極大化,其假設條件就是“燃煤極大化”。

國科會(麥肯錫)報告對電力BAU有三個假設:
1.既有核電廠除役,核四不商轉。
2.再生能源及天然氣維持在2011年的裝置容量。
3.增加燃煤電廠,以填補電力不足的缺口。

這三個條件都與現實不符,核電情形大家較為了解,不再贅敍以火電而言,目前台電正在加緊興建位於通霄390萬瓩的燃氣機組(裝置容量與核四2部機相當),何以假設未來天然氣裝置容量維持在2011年?再生能源也是一樣,政府年年大力補助增設風電與太陽能所謂維持在2011年裝置容量只能騙騙外行人3個條件,所謂“增加燃煤機組”以填補電力不足的缺口根本是完全與現實不符的假設。

但十分不幸,並非電力專業的彭教授可能真為這種假設誤導而產生了盲點,以為核四不建將會以低廉的燃煤機組取代,得到不建核四,電價上漲有限的結論。


今日台灣政府能源政策的兩大支柱除“緩步減核”外就是“節能減碳”前者核電蓋不成,後者煤電蓋不成,逼出了一個“燃氣最大化”政策核四不建,最有可能取代核四的就是燃氣電廠。大家如不健忘應該還記得數月前不是有反核人士建議廢核四而在原址改建燃氣電廠以燃氣取代核能每年發電成本差價至少350億元彭教授以燃煤取代核四的假設得到不建核四電價所差無幾的結論有極大的盲點。

延伸閱讀

嚴正駁斥彭明輝教授“有核不可”一書重大錯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