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請教遠見(三) : 電價與工業競爭力無關??

遠見327(9/'13)的電力專刊實在是資料豐富,本篇僅討論電價與工業競爭力的議題。

該期遠見217頁提及德國電價雖高,但工業競爭力還是很強,德國用行動打破了“高電價不利經濟的迷思”,這是德國最值得台灣學習的地方。

真的如此嗎?

紐約時報在兩週前(9/18)有一篇文章討論德國電力問題"Germany's Effort at Clean Energy Proves Complex"。(http://www.nytimes.com/2013/09/19/world/europe/germanys-effort-at-clean-energy-proves-complex.html?partner=rss&emc=rss&_r=0)
文中開宗明義就指出德國工業界越來越擔心高電價使得德國工業喪失國際競爭力文中指出德國政府為了維持廠商國際競爭力,特別允許700家公司不調電價。但這些維持工業競爭力的政策使得德國民間用電與工業用電成了除丹麥外差價最大的國家(詳下圖:遠見雜誌327216)



為了維持工業競爭力,政府補貼昂貴再生能源經費(去年計227億美元:紐約時報數字),有一大部份只好由人民來負擔最受打擊的就是低收入家庭退休人士及靠政府福利過日子的貧窮家庭。在極為富裕的德國竟有三十萬人生活在斷電邊緣。

請不要忘記,德國今日還有近9GW的核能機組正在運轉(台灣核能機組約5GW),提供了近18%的低廉電力,若在10年後(2022)真的廢核,電價更不知要飛漲到何種程序。下圖為過去10德國核電佔比和電價間的關係,由圖可明顯看出核電的日益減少,電價則是日益高漲。德國2022年是否真能成功廢核,變數還極多。



德國工業界對未來前景憂心沖沖,紐約時報報導在西門子負責“電力轉型”的Udo Niehage指出“德國已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 ... 電價實在太貴了,其結果是德國工業界將喪失全球競爭力”。

本文數字及附圖都是明擺的事實,紐約時報的報導也是就事論事十分中肯,但其結論與遠見結論完全相反。

國內工業界龍頭老大中鋼公司的鄒董事長對一但廢核後高昂電價對台灣鋼鐵業全球競爭力及其從業人員及家庭(近百萬人)的影響也極為憂心,詳核電延役---中鋼鄒董事長的呼籲

電價與工業競爭力密切相關的事實是不容輕易抹煞的,高電價對台灣工業及民生的影響,以優秀商業雜誌自許的遠見應有些許“同理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