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中研院士反核 vs 美國院士擁核

據報載有二十餘位中研院士聯署反核,中研院士的頭銜自然令人尊敬,但本人1988年所著「核能發電--理性的探討」書中也曾刋出美國科學院士擁核聯署信,其中有八位諾貝爾獎得主。頭銜似乎也未惶多讓。

實際上個人對李遠哲院長的能源知識就不敢恭維,附上兩篇2013文章供大家參考。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988 舊作:


反科技的歷史會在我國重演嗎?



科技,亦即「科學」與「技術」,是中外文明的累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者,不但可以分享它的內涵,更可登堂入室,求精求進。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亦可經由對科技的信賴與判斷,而引為生活上的方便與享受。至於不知其然,甚且誤知其所以然者,則只有自陷於無名的恐懼而產生心理上與情緒上的反對。類似核能電廠這類高科技的新產物,在其問世之初所遭遇或多或少的反對,在人類歷史上,可謂比比皆是。茲舉中外一二例證以為明鑒。

1865年清朝末季,當我國第一條鐵路在北京宣武門外興建時,即遭無知官民反對,認為破壞風水驚擾龍脈,而終由步軍統領衛門勒令拆除。10年後,英商第二次在上海吳淞試築鐵路,也因輾斃一名士兵,導致群情反對,而自官府再予拆除。讀史至此,每令人掩卷長嘆。

百年前在美國,西屋與愛迪生二人亦曾為輸電方式究竟採用直流或交流而起爭辯。西屋所提倡之交流電方式(即我們目前每個家庭使用者〉因為具有可能觸電致死的危險性,而遭受輿論猛烈圍剿。但西屋鍥而不捨,極力說明交流電的優越性,終於取得社會大眾的理解與支持,而開創了人類文明的新頁。

由此可見, 科技是必須經由理性的了解,坦誠的溝通來做為論斷的基礎,因為科技是不會因為有人反對它而絲毫貶損了它留有的價值,反倒是因為盲目的反對而折損了自己享受文明的腳步。綜觀人類歷史,任何新科技的降臨往往帶來相當程度的疑惑、不安與驚嚇,唯賴有識之士,能堅持信念,不計毀譽,爭取理解與支持,使科技在去弊興利的運用下,發揮它富國利民的功能與貢獻!新科技如此,核能發電亦當如是觀!

美國學術界在車諾堡事件後,仍聯名上書國會支持核能發電,本聯署文件中有八人為諾貝爾獎得主。




八位諾貝爾獎得主名單:

Luis W. Alvarez,  Nobel Laureate, U. Calif., Berkeley

Hans A. Bethe, Nobel Laureate, Cornell Univ.

A. M. Cormack, Nobel Laureate, Tufts Univ.

Arno A. Penzias,  Nobel Laureate, Bell Laboratories

Glenn T. Seaborg, Nobel Laureate, L. Berkeley Laboratory

Charles H. Townes, Nobel Laureate, U. Calif., Berkeley

Eugene P. Wigner, Nobel Laureate, Princeton Univ. 

Rosalyn S. Yalow, Nobel Laureate, Albert Einstein Coll. of Medicine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