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三(8/8)中國時報登了兩則有關綠能產業的新聞。
一則是“電動車自救,員工誠徵董事長"另一則為“出脫茂迪,台積電無時間表"。
前者提及台南一家響應政府推動綠能產業,看好綠能商機因而投入生產電動摩托車的公司,因為生意慘淡,原投資者撐不下去了,員工自救“誠徵"新投資者擔任董事長。
後者提及太陽能大廠茂迪今年上半每股稅後大虧7.34元,大股東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日對外表達,投資茂迪的策略性目的已達成,未來將視為金融性投資,意味著台積電未來將伺機出脫茂迪持股。
這兩則有關綠能“慘"業的新聞,不禁令人回想起馬總統在今年就職演說中提及提昇台灣競爭力的五大支柱中的第三大支柱:打造低碳綠能環境。
個人在能源與氣候的迷思一書中就曾警告:另外也應予以特別留意的是在政府大力鼓吹下所日漸茁壯的我國「綠能產業」。「綠能產業」基本上没有市場競爭性,需要各國政府政策扶持補貼,根基實不穩固。任何新興產業初始時必都百家爭鳴,但最終在市場上存活率都不高。美國去年已發生政府大力補貼的綠能業者倒閉而造成的政治風波。吾人應特別留意「綠能產業」終將形成「利益團體」,影響我國能源政策。政府似乎還十分情願的被其牽著鼻子走,但問題是合乎「綠能產業」利益的政策不見得合乎全民利益。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應以全民利益為優先方為正途。
綠能政策和綠能產業政策應嚴格區分,目前政府因偏愛綠能政策,愛屋及烏的也大力推展綠能產業,實應嚴肅檢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