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600億元能做什麼事?

上篇 彰工電廠,一葉知秋 ”提及因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導致基載燃煤電廠不足而不得不用極為昂貴的燃氣電廠供電。目前每年所增加的額外發電成本為600億元。

600億元是個天文數字,代表了什麼意義?我們試以一些較貼近生活的建設來做對比。

週二(8/27)台北市政府頒發101年公共工程卓越獎,本公司因規劃設計捷運信義線得獎。

在頒獎典禮中與捷運局同仁談及台北市的長期路網,捷運局同仁表示因國家財政窘迫,有許多路線只好“推遲”或“緩議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彰工電廠,一葉知秋

報載台電董事會於上周五(8/24)決定緩建彰工燃煤電廠董事會決議為緩建4並不諱言基於環保考量未來可能改建為燃料費用極高的燃氣電廠。

看到此一報導,幾可確定台灣產業競爭力必將大幅下降,台灣經濟在政府一意孤行錯誤能源政策的領導下必將日趨黑暗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能源總量管制的省思


昨日(8/23)報載經濟部將推動能源開發評估審查,未來大型開發案在開發前要先通過評估審查,若超過區域能源供給總量上限將不同意開發

個人讀了這則新聞,又嚇了一跳。

數月前國外對台灣競爭力評估中,台灣電力取得便捷,是少數台灣名列前茅的項目。政府是否與國外評估單位意見不同,認為電力取得容易不值得鼓勵,而要加以限制?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台北高溫與熱島效應

 今年台北天氣出奇的熱有好幾天還飆到37℃、38℃。心想一定有人會以此大談“全球暖化”但沒想到竟是馬總統。

上周中央社報導馬總統於8/15國民黨中常會中邀請環保署長沈世宏就全球暖化熱浪對我國之衝擊與因應及熱島效應之改善」提出專題報告

兼任國民黨主席的馬總統聽取報告後說,78月高溫超過攝氏35度的日子不少,但位處亞熱帶的台灣,並未把高溫當作異常現象。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能源稅—財政部長的誤會

  
星期一(8/13)經濟日報報導行政院財經系列會議將討論能源政策,工商團體將問題聚焦在能源稅。財政部長張盛和表示,維護國際競爭力是開徵能源稅的大原則,「台灣的能源稅後價格,不會超過日韓」。
財經官員並說明,稅後價格不超過日韓,才可保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能源稅牽涉十分廣泛,是否包含碳稅,是否包含環境稅並不明確。數年前經濟部和賦改會版本相差極大,大家可能都記憶猶新。
本文不在討論能源稅,本文只討論所謂“能源稅稅後價格不會超過日韓",可“保持台灣產業競爭力"的迷思。這句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問題出在哪裡?

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綠能“慘"業

上週三(8/8)中國時報登了兩則有關綠能產業的新聞。

一則是“電動車自救,員工誠徵董事長"另一則為“出脫茂迪,台積電無時間表"。
前者提及台南一家響應政府推動綠能產業,看好綠能商機因而投入生產電動摩托車的公司,因為生意慘淡,原投資者撐不下去了,員工自救“誠徵"新投資者擔任董事長。
後者提及太陽能大廠茂迪今年上半每股稅後大虧7.34元,大股東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日對外表達,投資茂迪的策略性目的已達成,未來將視為金融性投資,意味著台積電未來將伺機出脫茂迪持股。
這兩則有關綠能“慘"業的新聞,不禁令人回想起馬總統在今年就職演說中提及提昇台灣競爭力的五大支柱中的第三大支柱:打造低碳綠能環境。

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3%的國際笑話

上週針對能源局提議未來台電向民營電廠購電中的一部分,台電只要支付燃料成本,個人指出這類建議只會騰笑國際,詳到餐廳吃飯只付食材錢"。
但與民營業者談判的笑話不只這一樁,前不久也有人提議民營電廠資產報酬率高於3%的部分即應與台電六四分。

國際上有規定民營電業的資產報酬率不能高於3%?

2012年8月3日 星期五

到餐廳吃飯只付食材錢

上週(7/26)自由時報有一則新聞,標題是:IPP部份購電,台電僅付燃料成本。

該新聞報導指出,能源局在調處台電與民營電業(IPP)合約爭議時建議:未來當台電增加調度發電而向民營業者購較多電時,業者只能用燃料成本來賣業者不但要放棄利潤,還要自付設備運轉及維修與折舊費用

自由時報的比喻也很妙:就像坐計程車只付油錢

個人也有另一個比喻:就像到餐廳吃飯只付食材成本。

這一類的建議必然騰笑國際台灣政府是怎麼了?怎麼完全亂了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