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可持續發展”的省思

本週隨工程技術顧問公會代表團赴韓國首爾參加世界工程顧問協會(FIDIC)三天年會與會代表約800人來自60個國家。

FIDIC總部在瑞士日內瓦成立於1913明年是成立百年紀念。

今年會主題是“Beyond Green”,討論主題不脫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D)重點在討論可持續基礎建設(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 SI)。三天會議天天都有大會演講及分組討論,討論題目包羅萬象,洋洋灑灑。

SI主要涵蓋四大領域: 都市建設/交通建設/水資源建設/能源建設。FIDIC認為如何在這四大基礎建設領域使用各種SD工具規劃設計可持續的基礎建設是顧問工程業的責任與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

參加了三天的會議,耳根聽到的都是SD的演講,難免會使人會有種錯覺,以為SD是解決今日地球所面臨的環境及資源問題的重要手段。對解決環境問題中重中之重的氣候變遷極有助益。

個人贊同未來工程顧問業在規劃設計基礎建設時,將可持續發展要列入考量,但其作用功效有多大,則需進一步檢討。

FIDIC在大會中的書面報告明白指出,目前全球SI仍以綠建築為大宗。原因也很簡單,與其他複雜基礎建設相較,建築到底是較為簡單的專案較易於推動SI

台灣政府也大力推動綠建築標章,個人在能源與氣候的迷思書中針對綠建築的減碳功能也有所討論,全文摘錄如下:

2011年內政部在報上登了半版廣告,宣揚減碳政績。號稱通過綠建築標章(703)及候送綠建築證書(2360)總共可減碳63000萬公斤。63000萬公斤聽起來無比嚇人,但換算為公噸則是63萬公噸,約為我國每年碳排0.2%。當然吾人不能不為這種減排努力致敬,但其對全國減排功效實為有限。我國每年平均碳排約增加3%0.2%不夠抵消一個月的碳排增量,而這是3000件綠建築標章才取得的成果。

擴大檢視SD,書中也對台灣工業界減排的努力及功效有所討論:

2011年底工業總會表示,200420107年間,全國工業共執行了4039件減碳措施。7年來共減碳743萬公噸。平均每年減碳約106萬公噸,與我國碳排相較約減少0.35%。這可是全國工業界花了極大努力才達到的成果,但與總排碳量相比,這數字還是顯得極為渺小。減碳是開頭容易,越來越難。因為容易減碳的項目開頭都已執行完畢,再找新點子減碳越來越不容易。

SD置於適當的位置,較易保持清醒的頭腦來處理基礎建設與環境資源這類極為複雜的問題。

與台灣政府相較,韓國政府就較為理智。在三天會議中有不少韓國政府官員發言推動SD,但韓國能源政策的大方向不受干擾。台灣政府與之相較相差不只萬步,詳“ 台灣核電政策使經濟遠遠落後韓國"。



2 則留言:

  1. 您好!我是很榮幸這次能跟您一同與會的琬淇,並蒙您分享在此的豐富知識,謹此感謝!

    另外是對於此次有幸與會的一點點感想分享~
    這次會議中一直被提到的"永續",其實被提出至今有20餘年,但至今仍是個很模糊的理念,至少其概念中提及的當代和跨世代的公平性,誠如此次會議中一再被提及的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所面臨的不同挑戰,就是至今仍難以達成共識的議題。
    其實永續的原意是要達成經濟、社會和環境面發展的平衡,所以誠如您所說:SD應該要放在適當的位置。如何不過度誇大環境承載力的限值,讓發展得以持續,才是不應該被忽視的重點。

    "減碳"之所以在永續議題中被放大,應該是因為它是現階段可被"量化"提出會危及永續的限值(420ppm;正負2度C),並謀求國際間動員各層級共同努力。但同樣地,減碳目標不應無限上綱,至少以國家而言,應該以自身的長程整體建設與發展情境為優先,在此"發展情境"之前提下,再列舉各式環境、社會、經濟面的限制條件,以工程手段尋求最佳解決方案,才不至於輕易地浪費了我們本來就有限的籌碼。

    很喜歡此次會議中FIDIC前主席Mr. Boyd對於工程顧問這件事的勉勵:No complaints, find solutions!期許環境工程能夠跳脫限制發展的框框,成為幫助所有工程更有效、更成功,實現SD境界的推手。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很高興認識優秀的年輕一代工程師。個人真正深以為憂的是目前政策的雜亂無章,在錯誤的資訊和認知下形成的矛盾政策,不知會將台灣帶到何處,文中最後一段與韓國比較決非無的放矢。

      以全球抗暖而言,正如個人最後一天在大會発言,即使僅以買保險的想法,世人也應關注氣候工程的發展。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