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聯合報刋登了一封英德法三國駐台代表的很不尋常的聯合投書,標題為“減碳,台灣應更積極行動”,投書大意是呼籲台灣向該三國看齊,大力推行減碳政策對抗全球暖化。
這封投書可由“擁核”角度來解讀,這封信明白提出了全國能源會議,寄望該會議能提出大力減碳方案。但眾所週知核能為無碳能源,減碳功效最大。核一到核四廠每年可發電600億度,若以燃煤燃氣平均取代每年碳排將增加3800噸,超過全國交通碳排3300萬噸。該投書難道是暗助核能發電?
但更進一步思考“減碳”真的是我國能源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嗎?就算核一到核四全部運轉,核電佔我國總發電量不過25%,其他75%,絕大多數仍依賴火力發電,若將“減碳”無限上綱,將造成棄煤就氣所謂“燃氣最大化”的惡果。
以氣代煤我國每年發電成本將增加1000億元,若更不幸在能源會議中擁核失敗,若減碳還是列為首要目標,則以氣代核的後果是每年發電成本增加1500億元,不論發電成本增加1000億元(以氣代煤)還是2500億元(以氣代核、煤),對民生電價及工業國際競爭性均造成極大影響。
全球暖化當然是全球各國都該關心的議題,但極少國家將其列為能源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能源政策最重要的目標還是經濟發展,人民福祉。吾人可檢視世界先進國家對減碳政策的態度。目前全球減碳最重要的協議自然是京都議定書。但美國自始就拒簽該議定書,加拿大退出該議定書,俄國、日本、紐西蘭宣布不承諾該議定書第二階段減碳目標,澳洲今年廢除碳稅。除歐盟外沒有國家遵循京都議定書。各國為了經濟考量,無人將“減碳”作為能源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
台灣目前為了減碳政策,以氣代煤的後果是發電成本每年已增加500億元,對全民已是極為沉重的負擔。除推動核電外,有何能力進行瘋狂的“燃氣最大化”政策來減碳?若由此一角度思考,三國代表投書豈不是干涉他國內政?
試問美、加、俄、日、澳等大國提出不利於“減碳”的政策時,三國大使有在該國媒體投書嗎?就算英、德、法三國能源政策也是南轅北轍。英法走的是主要以核能發電減碳的路線,德國反其道而行宣布將執行“無核家園”政策。德國在關閉部份核電廠後,去年排碳較前年不減反增,試問德國代表如何答辯?英、法兩國駐德大使有在德國報章投書指手劃腳嗎?各國能源環境都不一樣,我國政府應如個人“核電煤電相輔相成(2) - 全球減碳抗暖現實”一篇所建議,在考量國際大勢後制定最適合台灣的能源政策。國外代表投書“聽聽”即可,不宜太過當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