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請教陳發林教授(4/6):火山,"莫非",核電有秘密嗎?


發林教授在核電關鍵報告一書後記大家來公投中對核災有不少觀念值得商榷。陳教授也未能免俗的認定核一、二、四極為危險,如發生核災會導致台灣“亡國滅種”。陳教授將“海底活火山”和“海嘯”連結作為台灣電廠極為危險的例證但事實如何

中國工程師學會去年成立“電力及核安專案小組”結合學會力量以專業立場提供社會各界電力及核安正確知識,詳“中國工程師學會關心核能安全 提供專業資訊平台 ”。

中工會網站“電力及核安專案小組”“核四相關議題”→“核四外海龜山島海底火山影響為何?”對東北海“海底火山”有詳細解說該解說為全國地質界權威機構“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所提供該文很長,以下僅摘錄一些重點資訊,該文指出: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請教陳發林教授(3/6):超超臨界機組取代核四?



“核能關鍵報告”一書結語中“大家來公投”對減碳有詳細討論,不幸也有許誤解

書中186-188頁,陳發林教授打出的減碳王牌就是“超超臨界機組”,書中指出“超超臨界機組每度電碳排可降低至0.5kg以下,接近燃氣電廠標準”(P.186),在188頁更指出台電老舊燃煤電廠“若全面以超超臨界燃煤電廠更新之,則因效率提昇所減少的排碳量,應會比將核四以新款電廠取代所增加的排碳量還多”。真的如此嗎?


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英德法大使投書平議


上月聯合報刋登了一封英德法三國駐台代表的很不尋常的聯合投書,標題為“減碳,台灣應更積極行動”,投書大意是呼籲台灣向該三國看齊,大力推行減碳政策對抗全球暖化。

這封投書可由“擁核”角度來解讀,這封信明白提出了全國能源會議,寄望該會議能提出大力減碳方案。但眾所週知核能為無碳能源減碳功效最大。核一到核四廠每年可發電600億度,若以燃煤燃氣平均取代每年碳排將增加3800噸,超過全國交通碳排3300萬噸。該投書難道是暗助核能發電?

但更進一步思考“減碳”真的是我國能源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嗎?就算核一到核四全部運轉,核電佔我國總發電量不過25%,其他75%,絕大多數仍依賴火力發電,若將“減碳”無限上綱,將造成棄煤就氣所謂“燃氣最大化”的惡果

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請教陳發林教授(2/6) - 建電廠很快?

陳發林教授“核能關鍵報告”一書本文實際上只是敘述核武/核能的發展史,並沒有太多原創性。該書後記“大家來公投”才是陳教授“原創”作品,個人讀後是啼笑皆非,錯誤實在太多,短短幾頁的錯誤就可分好幾篇文章討論。

該書186頁陳教授建議以燃煤電廠取代核四,針對此點個人對陳教授刮目相看。大多數人為全球暖化節能減碳誤導,膽敢提出萬一廢核應以燃煤電廠取代的人士還真不多但陳教授的錯誤在於以為“煤電建廠時間短,在四年內可完成3GW電廠的建設(取代核四2.7GW)結論是廢核四也“不會缺電”,這一點誤會可大了。

個人在“能源與氣候的迷思”一書中15.2節“建廠時程”詳細敍述在我國建各類電廠的時程,其中建燃煤電廠至少要十年以上,15.2節全文轉載如下:

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台灣如何有效減碳 - 與劉紹臣院士商榷


上週中國時論廣場刋出中研院院士,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博士大作:“節能減碳台灣要自救”,個人拜讀後,有補充意見。

士文中指出台灣人均碳排在全球名列前茅,但也指出台灣取代化石能源的手段不多,文中明確指出不論生質能、水力、地熱、風能在台灣都有其限制。換句話說,利用再生能源減碳的效果極為有限。

但該文最後筆鋒一轉,略謂“我們有必要,有義務,也有能力解決,並且解決過程也不會明顯降低台灣的GDP或生活品質”。個人讀後實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文中前半段不是說台灣減碳極為困難,結論怎麼會是“有必要,有義務,也有能力解決呢?”。

在五月初政府剛宣布“核四封存”時,中研院有一群院士聯署反核,劉院士也是聯署院士之一。劉院士在五月初接受自由時報專訪時,為了補強其反核論述竟發表以下論述:“目前全球對碳污染與環境變遷的關聯性還在辯論,甚至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去年最新報告也還是保守評估,還沒有立即危機...

《星期專訪》從支持核電到態度保留 中研院士劉紹臣︰核四並非不可取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78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