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8日 星期三

悼念戴森(Dyson)兼談氣候模型


名物理學家戴森(Freeman Dyson)於二月底過世,享年97歲。戴森是英國人但長年擔任普林斯頓高深研究所之研究員。

戴森曽証明量子電動力學(QED)之費曼解法與史溫格及朝永振一郎之解法等價而與上述三人共獲1965年諾貝爾物理奬提名,但因諾貝爾奬最多只頒發三人而成遺珠之憾。

戴森興趣廣泛,在許多領域都有傑出貢獻。以核子物理而言,戴森是TRIGA反應爐的主要設計者之一,該反應爐在1958年啓用,是核子物理的里程碑,廣泛為各大學採用為研究教學之用。



戴森對科普貢獻極大,著作等身。據個人所知,有以下數本有中文譯本,都極為精彩:宇宙波瀾,21世紀三事,全方位的未來,想像的未來。戴森以90高齡仍然筆耕不綴,近年來個人經常在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NYR)拜讀其大作。

但戴森近年來受到強烈抨擊,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對電腦氣候模擬執保留意見。戴森從來不是人云亦云之輩,茲摘錄個人在「能源與氣候的迷思」書中一段如下:

名科學家戴森(Freeman Dyson)就有一段常被引用的名言:「我首先要說全球暖化是被過度誇張了,我不認同所謂氣候模型學家及相信這些模擬而被搞糊塗的一般群眾的錯覺。當然有人說我不是一個受過正規氣象訓練的科學家,但我曾經研究過這些電腦模型,也知道這些模型的能耐。這些模型以流體力學來描繪大氣與海洋的行為,這一方面模型做得很成功。但對於如何模擬浮雲、懸浮顆粒,以及森林、農田的化學和生物行為就做得很差。以這種模型來解釋我們居住的世界,那可差遠了」。戴森的這番話頗能發人省思。

氣候模型太重要了,聯合國及各國政府都是依據電腦氣候模擬的結果製定氣候及能源政策,造成極大衝擊,台灣就是顯例。下圖為聯合國IPCC報告中的附圖,圖中淡色細線為42個電腦模擬之溫昇,最下方黑色粗線為實測溫度。由圖可看出電腦模擬溫度遠高於實測溫度



另舉一例,IPCC第一本評估報告在1990年出版,推測若大氣中溫室氣體倍增,全球溫升在1.5度到4.5度之間。2014年出版的第五本評估報告數字一模一樣。24年間電腦科學與氣候模型不知有多大「進步」,但完全無法縮小溫升預測範圍,豈不值得大家深思?

戴森對如何減碳也有與眾不同的想法,他認為以基因工程改造樹木,使樹木光合作用能力增加百倍,如此種一棵樹就有目前植樹的百倍減碳功能,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減碳方式。

台灣社會對氣候變遷及減碳只有一種標準説法,台灣缺乏的正是像戴森一樣的科學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