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目錄

第一篇 能源

第1 章 能源總論 024
第2 章 電力 040
第3 章 石油與天然氣 051

第二篇 減碳與調適

第4 章 減碳總論 064
第5 章 電力減碳 074
第6 章 交通減碳 117
第7 章 氣候工程與暖化調適 135

第三篇 國際條約與經濟分析

第8 章 京都議定書與哥本哈根會議 146
第9 章 減碳經濟分析 163


第四篇 全球暖化

第10 章 高爾的真相 176
第11 章 暖化的科學 183
第12 章 懷疑論者的觀點 209

第五篇 全球展望

第13 章 全球減碳前景與策略 242

第六篇 台灣電力現況與困局

第14 章 台灣電力現況 282
第15 章 台灣電力困局 291

第七篇 台灣能源與降核減碳政策

第16 章 能源配比與核能電廠 310
第17 章 減碳政策與燃煤電廠 329
第18 章 能源、環保與政經 350


.目錄總覽.

序 003

第一篇 能源

第1 章 能源總論 024

1.1 能源簡介 024
1.2 能源統計 028

第2 章 電力 040

2.1 電力的生產與供應 040
2.2 能源與碳排 046

第3 章 石油與天然氣 051

3.1 油氣的重要 051
3.2 交通碳排 052
3.3 油氣的蘊藏與生產 054

第二篇 減碳與調適

第4 章 減碳總論 064

4.1 為什麼要減碳 064
4.2 楔形減碳方案 065
4.3 楔形減碳方案檢討 070
4.4 增加能源效率 072

第5 章 電力減碳 074

5.1 風力發電 074
5.2 太陽能發電 082
5.3 核能發電 088
5.4 提升發電效率 101
5.5 碳捕捉與封存 108

第6 章 交通減碳 117

6.1 電動車與油電混合車 117
6.2 生質能 122
6.3 氫能源 127

第7 章 氣候工程與暖化調適 135

7.1 氣候工程 135
7.2 暖化調適 140

第三篇 國際條約與經濟分析

第8 章 京都議定書與哥本哈根會議 146

8.1 京都議定書 146
8.2 哥本哈根會議 151
8.3 減碳政策 158
8.4 清潔發展機制 160

第9 章 減碳經濟分析 163

9.1 DICE 模型 164
9.2 史登報告 169

第四篇 全球暖化 175

第10 章 高爾的真相 176

10.1 IPCC 報告與高爾論述 176
10.2 英國法庭判決 177

第11 章 暖化的科學 183

11.1 全球溫度 183
11.2 二氧化碳與暖化 189
11.3 碳循環 194
11.4 碳排歷史及背景 198
11.5 氣候科學 201

第12 章 懷疑論者的觀點 209

12.1 溫度記錄 209
12.2 氣候科學的假設 211
12.3 其他暖化理論 214
12.4 電腦模擬之探討 217
12.5 IPCC 立場 235
12.6 暖化原因尚無共識 237
12.7 懷疑論者的立場 239

第五篇 全球展望

第13 章 全球減碳前景與策略 242

13.1 未開發國家的能源需求 242
13.2 人口成長預測 249
13.3 中國減碳策略 252
13.4 減碳誤導 261
13.5 森林碳匯 264
13.6 甲烷減排 268
13.7 全球減碳展望 272

第六篇 台灣電力現況與困局

第14 章 台灣電力現況 282

14.1 尖離峰負載 282
14.2 電力系統-需求面 283
14.3 電力系統-供應面及備用容量 286
14.4 裝置容量與發電量的燃料別 289

第15 章 台灣電力困局 291

15.1 能源政策考量 291
15.2 建廠時程 296
15.3 完工電廠之回顧與展望 298

第七篇 台灣能源與降核減碳政策

第16 章 能源配比與核能電廠 310

16.1 基載電廠不足 310
16.2 2010 年三種能源配比情境分析 312
16.3 核電不延役的衝擊 316
16.4 2025 年四種能源配比情境分析 319
16.5 全面修正降核政策 325

第17 章 減碳政策與燃煤電廠 329

17.1 能源政策的失誤 329
17.2 再生能源檢討 330
17.3 工商減碳與「餘熱」利用 334
17.4 減碳政策檢討 338
17.5 能源政策與減碳方案 342

第18 章 能源、環保與政經 350

18.1 地緣政治 350
18.2 環保運動 352
18.3 經濟政策 357
18.4 政治回顧 363

結語 367


附錄1 附表 370

附錄2 致加拿大總理公開信聯署學者名單 372

附錄3 參考書目 376

作者簡介 4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